【工匠精神】“学院派”家庭医生养成记

来源: 浦东卫生计生/pdwsjs

陈亮2004年到康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到时,引起不小轰动。因为他是这里有史以来第一个上海二医大毕业的本科生。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中,社区还不是“做学问研究”的地方。一晃12年多,陈亮不仅在社区留下来,而且写了很多论文,做了很多研究,成了“学院派”家庭医生。2016年,他被任命为洋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社区是医学的未来


  陈亮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天然憨厚,一开口说话,就让人感觉靠谱。他在新场老街长大,枕河人家的悠悠岁月,养成了他温润而坚韧的性子。


  大学毕业前一年实习,他去了仁济医院这样的三甲医院,也去了老西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后,他决定去社区服务。他说:“我喜欢与人建立长久的联系,尤其是患者,我希望一直关注疾病转归。有时候,长期的正确健康管理比高新技术更有效。”


  到康桥报到两个月后,他便参加了全科医师培训,师从复旦大学医学院全科系主任潘志刚,初步接受了全科医学理论训练。


  “很多人误以为全科就是什么科都看,其实,‘全’科的‘全’不是这个意思。”陈亮说,这个“全”是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包括其所处的环境、家庭成员、成长经历、心理背景等。


  康桥有一位脑梗后遗症患者,才60多岁,长期卧床,陈亮做他的家庭病床医师时,他已出现褥疮征兆。陈亮仔细检查了老人的情况,发觉他最大的问题是失去了勇气,于是从点滴做起,每周上门诊治,并保持24小时电话联系,让病人重燃对生活的希望。终于,病人开始自动翻身,进而坚持独自肢体功能锻炼,卧床很久也没有发生褥疮……后来,陈亮成了患者一家人的“健康管家”。



“尿管家”成就特色科研


  有一位50多岁的唐阿姨,因“失眠”来门诊挂号,要求配些安眠药。陈亮注意到,唐阿姨穿戴整齐,可身上有股怪味。经耐心询问,唐阿姨终于哭诉道:“我憋不住尿,长期不敢出门,到医院去看,都说要做手术,手术后也不保证好,就一直拖着,这才失眠的。”


  陈亮立刻联系中山医院的全科带教老师,经过评估,发现唐阿姨的病情处于轻中度阶段,可以先保守治疗。确定好病情,陈亮又找到康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配制中药,同时教唐阿姨做自控排尿训练。他不断鼓励唐阿姨,每月风雨无阻地亲自上门指导服务两次。一年后,唐阿姨的尿失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失眠”症状也随之不见,笑容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从此,唐阿姨俨然成为陈亮医生的“活广告”,她说:“我们小陈医生蛮来赛,蛮灵阁。”一传十、十传百,不少尿失禁患者慕名而来。


  陈亮是个有心人,想探索一条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干预途径和服务管理模式。2014年,他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了浦东新区卫计委课题《社区综合干预对提高尿失禁女性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10年,陈亮参与的《康桥镇社区肢体残疾人的调查分析、康复指导及其现实意义》获上海医学科技奖;2011年,他参与的项目《肢体残疾人的社区康复管理及其效果评价》获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这些项目都是对慢性病、常见病管理途径和模式的总结,可谓取之于患者,用之于病人。为此,陈亮入选了“浦东新区卫生系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还在去年12月获得上海市第二届全科医师“基层服务卓越奖”。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浦东卫生计生”公众微信,每天都会有准确、精彩的健康资讯推荐到大家哦!





小卫和小薇,祝您健康每一天!

长按二维码关注浦东卫生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