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时代 谱写新篇章!— 2017中国新药研发立项与投融资高峰对话圆满举办!

来源: 药时代/DrugSNS

3月18日,2017中国新药研发立项与投融资高峰对话在上海盛大召开,200多位医药行业精英人士相聚一堂,共同聚焦中国新药研发事业。此次盛会是药时代首次主办的线下活动,受到了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美国化学会和中国医药城等科学赞助人的鼎力支持。活动现场交流气氛热烈,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指向了一个宏大的目标——进一步推进中国医药研发事业,让中国百姓有良药可用,不用在微信朋友圈中四处寻药,不再赴“西天取药”,结束“望药兴叹”这一现实局面。


加速赶超成为医药产业强国

近年来,中国的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其增长率始终高于整体GDP增速。RMX(诺迈西)制药的CEO董瑞平博士指出,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越来越需要由创新驱动。在这一背景下,创新药事业的勃兴正符合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方向。对此,现场的演讲嘉宾们分别结合自身的行业经历,对中国医药产业创新事业的发展发表了独特见解。

 

与IT产业的年轻创业者不同,医药创新的发起者往往年龄在40岁以上。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刘毓文女士和天风证券医药行业高级分析师廖庆阳先生都认为,IT创业的成功常常取决于商业模式、创新想法和动作迅速,其结果往往是赢者通吃;医药行业则打法不同,需要基于坚实的科学数据,要有长时间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作为基础。

 

目前,中国的创新药公司的研发项目大多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尚未开启海外生物药巨头在形成中所经历的大规模M&A过程。对此,苏州泽璟生物制药的首席医学官吴济生博士认为,虽然当下对创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看似可观,但当研发项目陆续推进至花费昂贵的后期阶段时,资金的压力可能就会显现出来。那时,我们便可能会看到更多的行业整合。


医药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造福广大患者。然而,中国在这一领域还有较大的赶超空间。公司思路迪医药CEO龚兆龙博士指出,从肿瘤患者的五年期存活率数据上看,中美之间目前还有明显差距,而这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很多中国患者无法获得最新的抗癌药物。

 

那么,作为一名医药产业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实现中国医药创新事业的加速赶超呢?


以差异化策略获得竞争优势

如今,中国的医药研发初创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一时间好不热闹。然而,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面对同一种或类似的产品可能有数十家企业在开发。这样的局面不仅不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对于其中的大多数公司来说,可能也不是有利的局面。相比之下,避免同质化竞争,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从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则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在此次活动中,演讲嘉宾们纷纷对医药研发的差异化思路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目前,抗PD-1/PD-L1癌症免疫疗法无疑是最火热的研发领域之一,已有三种PD-1抗体药物上市,在去年创造了超过7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这一热潮也延伸到了国内,吸引了至少50家医药公司投身PD-1抗体药物研发,其中有至少10家已进入了临床阶段。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思路迪医药另辟蹊径,“精准”制定差异化策略,选择开发竞争相对少的PD-L1靶向单域抗体药物,并在给药、保存、成本和生物标记诊断等多方面打造独特优势。只有脱颖而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寻找下一个Sovaldi?药企该如何凭借有限的资源进行新药研发立项?爱科百发生物医药CEO邬征博士表示,应主要考量市场需求、靶点和分子实体特点的因素,而科研能力则是这一切的基础。正是基于此,爱科百发瞄准了影响范围十分广泛但却没有特效药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冒作为适应症,开发从罗氏全球独家许可而来、具有独特的F蛋白靶点的抑制剂小分子,力争将其打造为全球首个RSV病毒感冒特效药。这就是爱科百发的差异化策略。


对于新药开发者来说,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作用的长效性及减少副作用始终是需要去追求的目标,也是可使其产品脱颖而出的着力点。对此,泽璟采取了独特的氘代药化技术,而派格则是对其生物药进行了聚乙二醇化修饰。

 

派格生物医药CEO徐敏博士向大家介绍道,派格选择了去开发极少导致低血糖并能降低食欲的GLP-1受体激动剂作为二型糖尿病药物的开发方向,其正在开发的临床新药PB119入选“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已经完成美国和中国的一期临床试验,马上开展美国和中国的二期临床试验研究。与爱科百发类似,派格同样将新药研发方向放在了影响范围极广的疾病上,如糖尿病、肥胖症和脂肪肝。这样,在药企进军大型市场的同时,也会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

 

在药明康德制剂部运营总监谢雨礼博士看来,不管是原始创新还是目前占90%的模仿创新项目,都有希望在医药市场上取得成功。然而,加入同质化竞争往往不是明智之举,药企需要用差异化来取得市场优势,包括在临床价值、市场推广和价格上的差异化。更为基础性的是,药企可以从生物自身的调控方式中获取灵感,对于同一信息采取不同的角度重新考虑,以发现新的药物作用机理,在这一最为根本的层面上形成差异化优势。尽管自身未必有足够的基础研究积累,但通过跟踪文献、数据库和别人的研发进展,药企仍可以从中获取有益的思路。


医药研发和投资的“共生”关系

“研发和投资之间应该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礼来亚洲基金投资总监林亮先生评价道:“这个共生体中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立项,即研发项目的质量。”

 

林亮先生认为,新药研发的立项应着眼于数年之后的临床需求,在创新程度、风险大小、市场潜力、开发速度和产品差异化等多个维度间达到平衡。作为投资方,则会看重药企是否基于突破性的疗法或技术、有亮点的前期数据和富有经验的研发团队;作为寻求融资的创新药企,则应清晰地表述上述的维度、优势和愿景。

 

“有句话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前提是酒要香,就是对方要能感受到,能够理解和认识到你的价值,”林亮先生这样比喻道:“所以如果你不能把香味给弄出来,那么坛子里的酒再好也没用。”

既然是共生关系,研发方和投资方之间就应该相互理解和信任。毓承资本合伙人朱忠远博士和廖庆阳先生都认为,投资方所提供的不应仅仅是资金,还应包括研发资源和经验指导,也应有足够的耐心,认识到药物研发工作的长期性。衡庐资产董事长、赣江汇创始人刘书文先生则从自身投资理念和实践出发认为,如果说创业的起点是立项,那么投资的起点是优秀的团队。衡庐资产而言,希望用合理的估值投资优秀的产业科学家,投资董瑞平博士领军的诺迈西就是最新例证。

 

毫无疑问,充足的投资是医药创新不可缺少的支柱,而投资本身也可以创新,以创造更大的价值。朱忠远博士就向大家介绍了毓承资本正在践行的“美国找,中国建”双重策略,以及新型的“2.0投资”模式。

 

“美国找,中国建”就是指,在美国及全球寻找尚处于早期,但具有创新力与变革力的生命科学公司进行投资,并在资源管理层面提供支持,减少公司发展道路上的壁垒,帮助公司成长;同时将根据中国市场的医疗健康需求,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创新医药科技公司进行产品研发,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而这就是主动性的“2.0投资”的模式。

 

新药的研发离不开从靶点发现、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直到申请报批等多方面的人才。然而,一个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往往不具备上述全方位的人才储备。面对这样的问题,2.0投资便能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投资机构可以主动地围绕某一个领域,集聚多个研发资产,形成系统的产品链,并帮助组建出最好的团队,包括从药物发现、临床试验、审批乃至市场推广等多方面的人才。投资机构可以运用到更广阔的资源,去推动医药研发,使得成功的机会更大。

 

“如果说传统性投资是1.0投资的话,我们的主动性投资便是2.0投资,”朱忠远博士曾这样概括毓承资本的运营模式。


打造医药研发的生态圈

天风证券研究所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杨烨辉先生指出,中国的创新药事业已经入爆发期,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和提交效率,大型药企、初创企业、投资机构、学术机构等应共同打造药物研发的生态圈,以充分释放医药创新的潜力。同时,广大药企也需要政府继续提供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生态圈土壤。杨烨辉先生尤其提议,可以考虑建设国家级的转化医学中心,以助力中小型创新药企的产品开发。当然,这一研发生态圈的最终使命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造福广大病患,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我们很高兴看到,CFDA在过去一年半中十分‘给力’,推行了许多新的举措,”吴济生博士说道:“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政策倾向于中国的创新药企业。我们需要好的政策土壤,需要时间去赶超,不能好高骛远。”


什么样的政策土壤才是创新药开发所需的呢?吴济生博士认为,这包括健全的评审法规、专业的评审监管、对创造发明的尊重、对创新药研发挑战的理解、对创新药盈利的保障、对医院和医生使用创新药的激励、监管机构明晰化等。

 

创新药研发绝非易事。除了需要适宜的政策,药企还需克服人事变动大、临床研究经验瓶颈等“中国特色”的挑战。不过,有着国家政府的重视、丰富的患者和病种储备、显著的人口红利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吴济生博士对中国创新药研发事业的明天充满信心。尽管困难重重,但“it’s the hard that makes it great”。

另一方面,政策本身也可以激励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就在最近,CFDA发布了一则征求意见稿,考虑允许跨国药企在完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后,即可申请国内新药上市。这意味着,跨国药企对华引进新产品的周期可能将被大大缩短。这会对中国的本土药企和患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多位嘉宾表示对此乐见其成。董瑞平博士认为,这一变化虽会对本土药企带来短期冲击,但符合作为一名医药工作者造福广大患者的主要目标。刘毓文女士和林亮先生则从产业升级的角度,表示这样倒逼中国医药创新的更新换代,提高行业门槛,减少低效的同质化竞争。

 

作为药物研发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发挥怎样的角色呢?在小组讨论中,作为主持人的药名康德国内新药研发部副总裁黎健博士、晨兴创投董事总经理薛文煜先生、董瑞平博士、刘毓文女士等给出了精彩的回答。他们指出,高校和企业应分别发挥各自优势——高校更擅长于前期的靶点发现,而企业则更精于后期的医学转化和临床开发——做到优势互补;高校需要更多地接触产业和投资者,并创造有利于技术转化的大环境,让有志于医学转化的高校研究者在医药行业上变得更加成熟,甚至可以仿效海外科学创始人+职业经理人的创业模式。

 

“要让专业的人做正确的事,”龚兆龙博士这样说道:“做科研不等于做药,我们应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结语


为期一天的论坛在精彩的讨论中落下帷幕,许多参会者意犹未尽,仍留在现场热烈交流。今后,药时代将举办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助力中国医药研发事业。我们衷心希望,行业中能涌现出更多的医药研发梦之队,共同将中国医药研发事业进行到底,走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相关报道:

热烈欢迎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刘毓文、赣江汇创始人刘书文两位刘总出席药时代高峰对话!

318药时代高峰对话出席嘉宾名单(更新于2017-03-17)

倒计时!3月18日,中国新药研发界与投资界高峰对话将隆重上演!

318药时代高峰对话出席嘉宾名单

新药研发/投融资高峰对话的嘉宾简介

大咖云集话新药!

2017中国新药研发立项与投融资高峰对话

药时代高峰对话日程更新 阵容庞大 精彩不容错过!

当科学遇到资本! When Science Meets Capital !

什么样的立项好融资?

欢迎参加【2017中国新药研发立项与投融资高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