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用爱呵护上千名危重新生儿——江苏“最美巾帼人物”陈玉瑛

来源: 扬州卫生计生/yzwsjs9


新生儿科,是让多少年轻护士“望而却步”的科室,而她,在那里一工作就是30多年。这期间,她精心护理每一个病儿。每年约1600多名危重新生儿,因为她爱的呵护,重新绽放出健康的笑脸;她率先在省内开展了“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术”等,被誉为患儿静脉穿刺方面的“神枪手”。也正因如此,从很多年前开始,她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万婴之母”。她就是陈玉瑛,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科护士长。



孩子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查房、穿刺、会诊、抱孩子……每天,陈玉瑛都脚步匆匆。


“儿科又苦又累,责任又大,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科室?”陈玉瑛笑着说:“我喜欢孩子。”


1983年7月,18岁的陈玉瑛以优异的成绩从高邮卫校毕业,在挑选科室时,她出乎大家意料选择了儿科。


“她饿了,需要加餐。”新生儿不会讲话,但陈玉瑛却能读懂“婴语”。只要有空,陈玉瑛总爱抱抱这些孩子。孩子出院后,她总会时不时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状况。


“这些小生命稍有疏忽就会瞬间消失。”30多年来,一份责任始终挂在陈玉瑛心头,她很少在夜里12点前睡觉。她说:“一天不去照顾孩子,心里就觉得不踏实。”




在她的眼里,孩子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一次为了抢救一名病危患儿,她把幼小的女儿独自留在家中。一天,她连轴转,分别解决了苏州儿童医院和淮安妇幼保健院的问题,等回到扬州已经是第二天凌晨4点,早上7点半,她又以饱满的精神出现在病房里。


有一次,陈玉瑛买菜时,一位摊主要送一篮子菜给她,正当她不解时,这位摊主指着身边的儿子说,孩子的命是你救的。30多年来,她已记不清楚有多少病儿经她护理转危为安。


她是“神枪手”,毫无保留贡献“独门秘籍”

在静脉穿刺方面,陈玉瑛有着“神枪手”的美誉。


PICC是一种经人体外周静脉插入肢体中心静脉的导管护理技术,也就是将一根长长的导管从胳膊等处的静脉置入体内直达心脏附近的上腔静脉,并在体内长期放置,以便输液给药。对于新生儿来说,PICC置管难度更大,国内目前可以娴熟驾驭的人更是凤毛麟角,陈玉瑛便是其中之一。



“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这项新的技术,后来查阅了大量资料,通过不断的学习,尝试在患儿身上做了一次,没想到成功了。”陈玉瑛说。


“PICC在极低体重儿临床应用”技术很快就获得了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和扬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内各种关于PICC的讲学和培训邀请纷至沓来,陈玉瑛将自己的“独门秘籍”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为这项技术在全省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玉瑛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而且还将与病人家属的沟通技巧以及临床观察指标及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等等都一一交代清楚,因为在她的眼里,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


拾荒者成了她的“亲戚”

在扬大附院,一位拾荒老人带着孙女站在门诊楼前,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位老人憨憨地说:“我家亲戚在医院里。”


老人口里说的亲戚便是陈玉瑛。原来,10多年前,一对老人带女婴来医院看病,陈玉瑛发现,他们竟然给只有1个月大的婴儿喂稀饭。一问才知道,两人靠拾荒生活,没钱给孩子买奶粉。于是,陈玉瑛送上“爱心奶粉”。



“能不能借我100元?”有一次,拾荒老人向她求助。“行!”陈玉瑛二话没说就掏出钱给老人。


“这对老人打动了我。” 陈玉瑛说,“有人想花8万块钱认领他们的孙女。老人说,再穷也不卖孩子!”出院时,他们凑不足出院费,陈玉瑛又为他们垫上了。几个月后,她已把这件事给忘了,可是拾荒老人竟把钱给还了过来。


不久后,陈玉瑛在医院又遇到了这两位老人。原来孩子得了疝气,可是钱又不够治疗,陈玉瑛又给他垫了300元钱,并立即打电话请来儿外科专家,并称这是她的亲戚。


9个月后,这对夫妇用捡垃圾换来的钱一分不少地还给陈玉瑛,并“扑通”一声跪了下来。陈玉瑛赶紧将他们拉起来,并对他们说:“以后你们过来就说是我亲戚。”


老人的女儿赶到医院,跪在陈玉瑛面前说:“这一跪不为别的,就为你能这么尊重两个拾荒的老人。”


“30多年来,我有了数不尽的亲戚,被人需要是件很幸福的事情。”陈玉瑛说。



“被人需要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这是陈玉瑛说得最多的话。“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陈玉瑛用自己朴实的行动践行了“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作为白衣天使,陈玉瑛用心传递着爱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