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我院两位中医大咖给您开启春季养生之旅!
大咖之一——韩晶晶副主任中医师,已取得主任中医师资格。早早的荣获“杏林新秀”的她如今已妥妥的成为技高艺深的“老中医”!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王晖的她还于2016年荣获“王晖优秀学术继承人”称号!
且听她用深厚文化底蕴的祖国医学来教我们春暖花开之季如何藏安体健!
一、春天的六个节气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节气的到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的“立”字就是开始的意思。春天包括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虽然都属于春季,但每个节气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立春节气,春寒料峭,仍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过后,气温才渐渐升高,雪渐少而雨渐多。惊蛰节气,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昼夜平分,南方大部分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清明天气湿暖,草木繁茂。谷雨雨量充足,谷类作物茁壮成长。
二、春季气候两大特点
从春季六个节气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春季气候的两大特点:一是气温变化大,二是雨水多湿气重。
这样的季节特点,会对我们人类机体产生怎样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为了阐述方便,我们按照中医理论的五脏五体学说来展开。
三、五脏五体学说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体”指皮脉肉筋骨,五脏和五体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肺主皮,大致对应于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心主脉,对应循环系统;脾主肉,对应消化系统;肝主筋,肾主骨,对应运动系统。
五脏之肺,五体之皮
春季正处于大气环流调整期,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是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季节,像宁波本地,一天中的气温差异接近20℃。天气冷暖骤变,使人体抵抗力减弱,肺卫不固,容易受寒,邪从皮毛而入。加之湿冷天气,人们多半在室内活动,常关闭窗户导致空气不流通,病毒更容易传播。所以风疹、水痘、麻疹等类呼吸道传染病均在此季好发,今年禽流感的疫情也不容忽视。
所以,春季要及时收听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加衣物,传统保健有“春捂”一说,就是指虽然温度渐渐升高,还是要慢慢减少衣物,防止措手不及的倒春寒。要做到定期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加强户外锻炼,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戴口罩、勤洗手、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要用纸巾掩盖口鼻等,注意个人防护。同时,幼托机构应通过加强晨检,及时发现病人,及时隔离防治传播。
五脏之心,五体之脉
有研究报道,77%的心肌梗塞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感受性很敏感,每年2—4月份是心梗的一个发病高峰期。这个时期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更容易引起血管痉挛,特别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多数伴有血管硬化和狭窄,气候的突然变化常常会刺激血管痉挛而引起心肌供血减少,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病三分治七分养,这里结合季节变化,介绍一下冠心病人的春季保养。
首先注意保暖。春季气温波动较大,外出时仍要穿着暖和,头要戴帽,脚要保暖,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同时骤冷骤热引发感冒和急性支气管炎等,产生的炎性介质会破坏血液系统凝血-抗凝平衡,加重血栓形成,呼吸道感染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其次,随着春季转暖,户外活动增多,心肌耗氧量也随之增加。冠心病人的心脏,对机体由静止期到活动期所需的负荷量耐受性较差(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容量增多),加上病人的对活动的量掌握不好,容易诱发心绞痛或心梗,故户外活动和锻炼应逐渐恢复,循序渐进,以免诱发病情反复,运动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可而止,运动量以无不适感为度,稍感不适应及时停止锻炼。此外,早春季节昼夜温差大,清晨气温较低,气温较低对于冠心病人来说,血管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出现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在气温较低的早上,原本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就增多,再加上低温刺激,用力活动很容易诱发心绞痛,情况危急时还有猝死的可能。所以,早春季节并不适宜早锻炼,宜选择下午较暖和的时间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
所以,冠心病患者在春季,应保持警惕,若出现胸闷、胸痛、上腹痛、牙痛、手麻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五脏之脾,五体之肉
中医脏腑学说认为,春天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盛,肝胜脾(木克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加上春季阴雨绵绵,外湿困阻脾阳,“脾主肌肉”,脾气虚弱,就不能滋养四肢,导致疲倦无力、无精打采。所以,脾虚困湿是春困的主要原因。
现代生理学的解释是:在寒冷的冬天,为维持正常体温,人体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外周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进入春季后,随着气温升高,人体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外周血流量增加,大脑供血量就相对减少。而春季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身体耗氧量增加,大脑供氧量更显不足。所以很多人会在春天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
减轻与预防春困。一要顺从人体的自然变化规律,遵守春季养生原则,应早卧早起,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但不睡懒觉,否则会越睡越困,越困越懒。二要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改善血液循环;《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清晨早起,松解衣扣,散披头发,放松形体,信步漫行,同时选择轻柔舒缓的活动项目,以活动关节,舒展肢体,心身共养。在春季尤其要科学用脑,有利于消除‘春困’。当头脑昏胀时,应放下手头的工作,听听音乐、赏赏花草、做做体操,让左脑半球得到适当休息。更重要的是,运动能使人体耗氧量最大的大脑及时得到补充和供给,有利于去劳解困。
五脏肝肾,五体筋骨
南方的春季常阴雨连绵,风、寒、湿气都重,正是关节炎容易复发或症状加重的时期。
春季乍寒乍暖、骤雨骤晴的天气,不时考验人体的抗病能力,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人体,留于肌肉关节,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肌肉关节疼痛、酸麻、沉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所以,早春时节的关节保护和治疗对于关节疾病的病情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针对关节炎的发病诱因,应注意防寒防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局部可以用护膝、护腕、长袜或手套等,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尽量使用温水,避免直接接触冷水、冷藏品或冰柜。强调适量。对于没有关节病变的人来说,正确和适当的运动就是保护关节,防病于未然。不参加过度、过劳、剧烈的运动,同时做好对负重关节的保护措施。而对于已经有关节疾病的人来说,要求做无负重的运动,如膝关节病变的患者,可以仰卧屈膝、平躺蹬三轮等,增加局部肌肉力量。发病时尽量休息,避免徒步旅行、爬山、负重、爬楼梯等运动,同时配合正确的临床治疗,才会逐步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坚持合理的饮食。老年人钙的摄取量应较一般成年人适当增加,宜多食牛奶、蛋类、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必要时要补充钙剂。同时要多食用高量维生素D食物,适量补充其它维生素和矿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