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医疗器械特殊审评加快落地,看好高端诊断产品

来源: 医药报/xbyytm

 ——田加强,曹阳,陈竹


事项:CFDA近期发布多批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和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申请审查结果。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评论:推进医疗器械特殊审批,加快国产优质诊断产品上市。CFDA于2014年2月7日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后,15年、16年分别发布了8批、11批特别审批结果,2017年至今也已发布2批。这一通道主要针对已获得核心发明专利、工作原理/作用机理为国内首创、产品性能或安全性具有根本性改进的医疗器械,其中包括多款体外诊断产品。CFDA于2016年10月25日发布《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基于《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的总框架,对医疗器械产品的优先审批提出规范,明确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境内第三类和进口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实施优先审批:一、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器械:1.诊断或者治疗罕见病,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2.诊断或者治疗恶性肿瘤,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3.诊断或者治疗老年人特有和多发疾病,且目前尚无有效诊断或者治疗手段;4.专用于儿童,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5.临床急需,且在我国尚无同品种产品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二、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或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医疗器械。三、其他应当优先审批的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自2017年1月1日生效后,已先后共发布了2批审批结果。我们认为优先审批政策更加明确了指向性,即对诊断罕见病、恶性肿瘤、老年疾病和儿童疾病进行倾斜,加快审批进度、更好满足患者临床需求,对体外诊断产品形成审批利好。而以最新一期、即2017年3月7日发布的特别审批来看,共有4款体外诊断产品入选。我们预计随着CFDA提高诊断产品的临床试验规范度和质量,也将通过合理的特殊审批政策对临床急需的诊断产品予以快速审批,便于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看好高端诊断产品进口替代和终端需求增长。我们认为监管层加快创新和临床急需诊断试剂审批,主要基于3个方面的考虑:1)医院药品控费已经较为严格,大型公立医院药占比均已纳入院长和科室考核指标,而对检验科的控费尚未全面开展。未来随着医保支付压力加大,检验科控费将成为必然趋势;2)而目前国内高端诊断产品,如化学发光、分子检验等方法学仍然由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国产品牌中质量接近外资水准、价格更为合理的企业将有望为检验科降低成本,促进进口替代。3)部分肿瘤靶向药物需要配合诊断使用,而肿瘤、传染病、心脏类疾病等多个病种亦需要定量化的诊断手段进行检验,以满足医生治疗需求。为了满足患者需求、提高用药效率、减少医保浪费,诊断手段的合理配置是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认为化学发光类产品(如肿瘤、传染病、心脏标志物等)、肿瘤靶向用药伴随诊断等高端诊断产品将有望受益于控费压力下的进口替代,以及终端需求的快速增长。唯有具备扎实自主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得到大型公立医院认可的厂家才能获得市场份额的提升。

 

风险因素:诊断试剂审批和市场销售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投资建议:随着国家鼓励创新诊断产品、以患者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改革不断深入,我们看好具备扎实自主研发能力、布局化学发光和分子诊断等前沿领域的大型IVD企业如安图生物、迈克生物。对安图生物维持“买入”评级。


特别提示


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专业投资机构。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法律声明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仅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本资料均摘编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关注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跌可升。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中信证券并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中信研究(原始ID:gh_294e097afc75)是由中信证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若未经中信证券官方核准,其他任何明示或暗示以中信证券名义建立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官方订阅号,订阅人在阅读、使用相关订阅号信息前还请务必向中信证券销售人员或投资顾问进行核实。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订阅人及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中信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中信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报道相关内容”的日常授权。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中信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中信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中信证券的机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