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岁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去世时他也不过十七岁。但孔子对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的洞见,令人惊叹。
孔子说过一句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只此一句,就看出孔子的伟大。
可以武断地说:一个人只要能把和父母的关系处理好,基本上就能把一切关系处理好。
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乃至君臣之间的关系(放在今天是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关系),都没有和父母的关系复杂。
因为父母和子女是隔代的人。隔代的人,成长环境不同,视野不同,所受教育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观念上就有许多隔阂和矛盾。
兄弟朋友之间,是同龄人,差异就会小很多。上下级之间,虽然有时隔代,但都在一个系统里办事,走同一套规矩和流程,公干之外,交集并不多。
师徒之间,虽然隔代,但交流多以传道授业为界限,——木匠把手艺传给徒弟,过了三十年,手艺也不过时。
孔子把学说传给徒弟,过了两千年,学说也不过时。
但父母和子女,这两代人的关系不一样。这种关系,是捆绑在血缘上的。父母和子女的接触,是生活上的接触。很多关系是因为亲近才有龃龉,君臣之间、师徒之间,距离远,很多龃龉不会发生。而在和父母之间,对事物认识的千差万别就统统产生了龃龉。
这种代沟和隔阂,越在生活环境变动剧烈的情形下,体现得越明显。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今天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这句话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远”字,一个是“方”字。过去那种远的概念,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
父母在中国,子女在美国,算远吗?不远啊。女儿在美国读书,给爸爸打电话说不舒服,爸爸挂掉电话,立马就直奔机场,飞到了美国。而在孔子的时代,父母在山东,儿子在河南,就太远了。孔子周游列国,从山东游到河南,差一点死在河南。
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远游”已经不存在了。通讯技术的方便,让隔着重洋的人可以随时互通问讯。儿行千里母担忧,那是因为联系不上,联系上了,千里宛在目前,何担忧之有?
但是,“远”的涵义,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远有三重涵义。
一种是空间意义上的,一种是时间意义上的,一种是心理意义上的。(“有朋自远方来”的“远”,也应如此理解。)
孔子说不远游,意思在这里。远游之后,你走了不同的桥和路,看了不同的山和水,见识了不同的世界,就没办法和父母对世界对生活有同样的认识了。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人,是真正意识到自身局限的人。
不因自己坐了汽车,来批评马车的不足。这些人在劝谏父母的时候,会注意到“几”,要尽量曲折,尽量委婉,要似乎出于不经意,不在意,因为所有的劝谏,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批评和否定的意思,给人带来难堪和不快。
因此,孔子又说“色难”。
对待父母,最难的是和颜悦色。是明知道他们的看法并不正确,做法并不值得效仿,还能发自内心地理解并尊重他们。
总有一天,自己会和他们一样,对世界的看法会过时,对万物的判断会出错。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局限性,正是突破自身局限性的开始。
孔子三岁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去世时他也不过十七岁。但孔子对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的洞见,令人惊叹。
孔子说过一句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只此一句,就看出孔子的伟大。
可以武断地说:一个人只要能把和父母的关系处理好,基本上就能把一切关系处理好。
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乃至君臣之间的关系(放在今天是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关系),都没有和父母的关系复杂。
因为父母和子女是隔代的人。隔代的人,成长环境不同,视野不同,所受教育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观念上就有许多隔阂和矛盾。
兄弟朋友之间,是同龄人,差异就会小很多。上下级之间,虽然有时隔代,但都在一个系统里办事,走同一套规矩和流程,公干之外,交集并不多。
师徒之间,虽然隔代,但交流多以传道授业为界限,——木匠把手艺传给徒弟,过了三十年,手艺也不过时。
孔子把学说传给徒弟,过了两千年,学说也不过时。
但父母和子女,这两代人的关系不一样。这种关系,是捆绑在血缘上的。父母和子女的接触,是生活上的接触。很多关系是因为亲近才有龃龉,君臣之间、师徒之间,距离远,很多龃龉不会发生。而在和父母之间,对事物认识的千差万别就统统产生了龃龉。
这种代沟和隔阂,越在生活环境变动剧烈的情形下,体现得越明显。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今天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这句话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远”字,一个是“方”字。过去那种远的概念,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
父母在中国,子女在美国,算远吗?不远啊。女儿在美国读书,给爸爸打电话说不舒服,爸爸挂掉电话,立马就直奔机场,飞到了美国。而在孔子的时代,父母在山东,儿子在河南,就太远了。孔子周游列国,从山东游到河南,差一点死在河南。
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远游”已经不存在了。通讯技术的方便,让隔着重洋的人可以随时互通问讯。儿行千里母担忧,那是因为联系不上,联系上了,千里宛在目前,何担忧之有?
但是,“远”的涵义,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远有三重涵义。
一种是空间意义上的,一种是时间意义上的,一种是心理意义上的。(“有朋自远方来”的“远”,也应如此理解。)
孔子说不远游,意思在这里。远游之后,你走了不同的桥和路,看了不同的山和水,见识了不同的世界,就没办法和父母对世界对生活有同样的认识了。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人,是真正意识到自身局限的人。
不因自己坐了汽车,来批评马车的不足。这些人在劝谏父母的时候,会注意到“几”,要尽量曲折,尽量委婉,要似乎出于不经意,不在意,因为所有的劝谏,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批评和否定的意思,给人带来难堪和不快。
因此,孔子又说“色难”。
对待父母,最难的是和颜悦色。是明知道他们的看法并不正确,做法并不值得效仿,还能发自内心地理解并尊重他们。
总有一天,自己会和他们一样,对世界的看法会过时,对万物的判断会出错。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局限性,正是突破自身局限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