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里的“命”指的就是先天之命。芸芸众生,各司其命,从文还是从武?做脑力工作还是体力工作?自己当老板还是给别人打工?……根据自己的天命去行动,才能顺水推舟,获得不错的结果。
顺命,首选要知命,知晓天十地支,五行所随载的信息。
每个人的先天造化不尽相同,时间和空间决定了人的命理,时间转变,空间转换,天体运转。再加上碰场引力,光线射线。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人的生理状况和命理走势就会有潜移默化的改变。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不同时间出生的人们,其性格,命是不尽相同的。更不要说遗传基因,民族特别等细微的差别。即使是相差几分钟出生的双胞胎,其性思考题命运也不同的,天赋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承受能力。
二运
先天的命,后天是运。俗话说“命好不如运好”,好是强调“运”的重要性。人的天命已定,惟一能好好把握的便是自己的“运”。
什么是运?如果比作是车的话,运就是路;如果把命比较是舟的话,运就是水。
按照周易的说法,不同的命在后天交运的情况下不相同,所谓“十年一大运,五年一小运”。了解人生运势有助于我们等待机缘。旺运时积极奋进,衰运时退避三舍。
时代作为我们生存的大环境,它的不断更新也是天意。同样的命在不同的时代会有着不同的运。我们要根据时供来左右自己的运程。或进或退。
归根结底,对于后天之运,“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风水
地吉苗旺,宅吉人旺。俗话说“地灵人杰”,一方好水土,养育一方好人才。个人生存的环境,影响其一生的健康与发展。
在黄帝建城时,就有“察其阴阳,观其向背”的说法。纵观中国历史,领袖或富豪多生于依山面水,藏风聚气,风景秀丽之地。得以禀赋天地之灵气。近水者多智慧,靠山者多道义。苏南多文才,江北多政要,客观地说,风水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
家居风水的地理位置,房屋的形状结构,通风采光,家居摆设,装饰颜色等因素,都与个人的运势息息相关,古人讲“三元九运”,二十年吉凶方位变化一次,六十年风水轮流转,是为一人大周期。住宅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家庭的运势发展,这也是古人的研究风水学的主要原因。
四 积阴德
想必中国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善恶法则。“因果”,“报应”等概念都是来源于佛教,它和传统士夫所有机物倡的“慎独”品质不谋而合。
用功德换取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不可违背的事。天与不受,反受其谴。对社会的贡献叫功德;多做贡献,多做好事叫积德;暗中做好事而不图回报叫积阴德。如果你的本职工作正面作用大,功劳大,你做的好事多,相应的回报就越大,命运会因此越来越好。
五 读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人把读书看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许多人一生都以读书为乐事。古时读“四书”,“五经”,读《道德经》,《南华经》,读《法华经》,《金刚经》,皆是读书。
青年时读科学,可以为将来打好基础;中年时读儒家,领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年时读道家,希望延年益寿;晚年进读佛,观世的繁华已无意义,明确灵魂去往何方。
于自己,于他人,于社会,“读书”都是件有意义的事。
六 名
姓名是生命的代号,隐含着许多信息密码。中国自古就有“赐子千金,不如赐子一名”的说法。好名字,对一个人的婚姻、事业、健康有促进作用,起名不当则会对个人的命运起阻碍作用。
别看名字只是简单的两三个字,其中的学问却很大。好名字要与生辰八字中的阴阳五行相协调,这样可以弥补八字的先天不足,生财旺运。
七 相
骨骼定一生之荣枯,气色看行年之休囚。体态丰满、红光满面、目光炯炯、吐词清晰、声如洪钟,此为易得人缘的好相;两目无神、语无伦次、尖嘴猴腮,此为不受欢迎之相。
相学博大精深,包括面相、手相、身相、动相、心相、衣相等。
相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有什么样的面相、手相。提高修养、调整心态、升华思想,都能改变一个人的相貌。作风正派,是君子相;嘴歪眼斜之相必然心术不正;指缝空隙大,是散财之兆。察言观色,可识人相背后的人心。
八 敬神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透露出古人对于天、地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后来各种宗教的发展中,又产生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神。我们所说的“敬神”是强调人要对自然有一颗敬畏之心。一旦失去了这种敬畏,我们就会在茫茫人世间不知所为,无所依归。
九 交贵人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人际交往的层次,直接决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和素质高低。有道德,有知识,有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者、贵人也、勤交;酒肉朋友、狐朋狗友者、少交;为非作歹者,不交。
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交到自己的“贵人”,这是为什么呢?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交贵人是要看缘分的。人与人之间,由于稳中有各自命局不同,认清谁是自己的贵人,是更为重要的事。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父陈正擢进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邮(今属江苏)。父卒,二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已而别其师,游天台山,遇陈抟弟子张无梦,颇得《老》、《庄》微旨。尔后隐居江淮间,以琴书自娱。熙宁元年(1069年),被推荐到汴京,居醴泉观,为众人讲解《道德》、《南华》二经,遂闻名于世,公卿世大夫无不欲争识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后又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道德经》,神宗批云:“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其在辈流,宜为奖论”。于是任命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累迁至右街副道录。元丰六年(1083年),归隐庐山。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卒,世寿70。1
陈景元著述颇多,其中尤以《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影响最大。而此书对于人性之同异的辨析,更是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北宋《老子》注家大多认为天下人之性皆是相同的。如王雱说:“天下之众,天道之微,其要同于性。”2宋徽宗说:“天下一性也。”3江澂说:“有生不同,同禀一性。”4
陈景元与他们的观点不同。他将性的本源与性的现实表现作了区分,认为,从性的本源上说,天下之人均是相同的;而从性的现实表现来看,则应分为上中下三等。
性的本源就是道。陈景元说:“夫道降纯精而生物之性,德含和气而生物之形。”5万物包括人的性都是由道所赋予的。
虽然性的本源都是道,但在禀受过程中,则自然产生了差异。陈景元注解《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说,之所以有对道的三种不同反应,就是因为他们所禀受的性不同。他说:
“夫上士者,受性清静,恬淡寂漠,虚无无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闻乎道也,人观其迹,真以为勤行而实无勤行也。斯所谓天然县解矣。中士者,受性中庸,世所不用也,则就薮泽,处闲旷,吐故纳新,熊经风骞,养形保神而已,及乎为世用也,则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此之谓若存若亡也。下士者,受性浊辱,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闻其恬淡无为,则大笑而非之,若不为下士所非笑,则不足以为上道也。”6
这就是说,现实中的人性有上中下三等,分别为清静、中庸和浊辱。
为什么由同一个源泉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呢?芽陈景元解释说,这是因为在禀受过程中,有气的参与。人由道而有性,由气而有形。由于禀性与赋形是同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必然要受到气的影响。他说:“夫圣人禀气纯粹,天性高明……中下之士,受气昏浊,属性刚强。”7这就是说,现实人性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禀受的气不同而造成的。人所禀之气有清、浊、中和三种,现实中的具体人性便相应地有善良、邪恶、善恶相混三种。
陈景元的性论既受到了董仲舒、王充、韩愈的“性三品”说的影响,又在理论上有较大的发展。
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把人分为圣人、中人和斗筲之人。圣人生来就是纯善的,斗筲之人即使加以教化也不能为善,中人因为“性有善质”8,所以可以经教化而为善。董仲舒认为,纯善的圣人之性和纯恶的斗筲之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含有“善质”的中人之性才可以叫做性。他做这一强调是为了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表明“性已善”,而实际上性中只是有“善质”而已,要真正成为善,必须经由教化才能实现。他把善比喻为米,把性比喻为禾。“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9
由于董仲舒把性界定为包含善质但尚未表现为善,所以他认为天生为善的圣人之性和没有善质的斗筲之性都不能称之为性。那么,应该称为什么呢?董仲舒没有做出回答。可见,他的体系在逻辑上是不严谨的。
董仲舒之性论的另一个缺陷是他没有探讨人性善恶差别的所以然。他只是作了社会上存在圣人、中人和斗筲之人的事实判断,而没有说明人何以有善有恶。从他的神学目的论思想来看,大概他将其也归结为上天所命定。
与董仲舒只将中人之性名为性不同,东汉王充明确肯定存在着三种人性。他认为“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10,王充对人性论的贡献不在于明确三种人性,而在于他首次探讨了人性善恶之所以然。他从元气论出发,认为人性所以有上中下之差别,是由于禀受有多有少的缘故。他说:“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11气厚薄决定性的善恶,如同曲蘖多少决定酒味好坏一样:“酒之厚薄,同一曲蘖;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12
唐代韩愈也主张“性三品说”,但他除了将性中包含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多少作为判定性之上品、中品、下品的根据外,与董仲舒、王充相比,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发展。
就陈景元也将人性分为三等来说,他无疑是受到了董仲舒、王充、韩愈等人的影响。而他以禀气不同来说明人性有善有恶的原因,也与王充相似。但是,王充只是以禀气的多少来说明人性善恶的原因,而陈景元则以禀气的清浊来说明人性善恶的原因。气之多少只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气之清浊则是性质上的不同。用数量的差别来说明人性的不同,其实是说不过去的。身材高大的人自然禀气多,身体矮小的人自然禀气少,但能以身材的高矮大小来判断性之善恶吗?显然不能。用气之性质的不同来说明人性的不同,在理论上是完全讲得通的。这就是陈景元比王充高明之处。
陈景元以气之清浊来说明人性之善恶,是对道教传统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就笔者见到的材料来看,早在唐代,道士们就已经根据所禀之气的不同性质来说明人之善恶的原因。如吴筠即认为,人的善恶决定于其出生时所禀受的阴阳之气。他说:
“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凶悖戾,阴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和而生中人。……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气者也,亦犹火可灭而不能使之寒,冰可消而不能使之热,理固然也。”13
这就是说,禀受纯阳之气则为睿哲,禀受纯阴之气则为顽凶,禀受阴阳中和之气则为中人。
陈景元与吴筠之观点的最大不同在于吴筠认为“顽凶虽教而不移”,陈景元则认为恶人也可因教而从善。陈景元说:“其性本善者,圣人固以上善辅之,使必成其善。苟有不善之心,圣人亦以善待之,感上善之德,而自迁其心为善矣。”14“有不善之心”者,即是所谓的“顽凶”。陈景元认为,即使是“顽凶”,也可因圣人之感召而“自迁其心为善”。
陈景元提出的人性本源相同而现实表现相异的观点,是对以往各种人性论的总结和超越,在中国人性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先秦时期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其实是各以部分经验事实作为立论依据的。而二者赖以立论的经验事实正好相反,这也就明显地揭示了二者的片面性。王安石对二者的批评就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孟子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以谓人之性无不仁。就所谓性者如其说,必也怨毒忿戾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人之性无不善,而人果皆无之乎?……荀子曰:‘其为善者伪也。’就所谓性者如其说,必也恻隐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善者伪也,而人果皆无之乎?芽”15这就是说,孟子只看到了人心中善的因素,而事实上恶的因素也是存在的;荀子只看到了人心中恶的因素,而事实上善的因素也是存在的。可见,验之以全部经验事实,二者都是非常偏颇的。
发端于董仲舒的性三品论可以说是克服了孟、荀二者的片面性,而建立在全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任何人都可归入善、恶、中三类中的一类。但是,董仲舒把“斗筲之性”视为纯恶而不可更改的观点,则等于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儒家教化范围之外。这就不太符合儒家的理想。虽然孔子也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话,但事实上儒家还是希望秉承博爱胸怀,“有教无类”的。特别是在魏晋以后,由于佛教和道教分别宣传“一阐提人皆可成佛”、“一切众生,皆含道性”,人皆有善根的思想深入人心。儒家再坚持“斗筲之性”只能恶到底的观点,在社会上就没有什么市场了。
扬雄的人性善恶混的说法,因其综合了孟、荀之论而似乎显得比较圆满。但是,儒家长期以来都坚持“天生圣人”的观点,圣人应该是只有善而没有恶的,因此,该说也难已得到普遍的认同。
北宋人在总结了历史上的各种人性论后,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既承认现实人性的差异,以符合人有善恶的经验事实;又认为人性中皆有善根,以激励人向善。张载对“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16),程颐对“天命之谓性”与“生之谓性”的区分(程颐说:“‘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同乎?芽性字不可一概而论。‘生之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17),陈景元对人性之本源和人性之现实表现的区分,都是这条新路的尝试。所谓“天地之性”、“天命之谓性”,都是从人性的本源来说的。而“气质之性”、“生之谓性”都是就人禀气成形后的现实人性而言的。本源之性无不善,现实之性则有善有恶。人的主体性就在于能超越后天气禀的局限,而复归本源之性。
学界过去一般认为是宋代理学家的人性论解决了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端,这并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道教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至少陈景元也是功不可没。
北宋的儒道两家学者均以性之二分法来解决人性善恶难题,既反映了儒道思想的交融,也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共性。
注:
1参见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一,《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第730—731页。
2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卷七,《道藏》第13册第65页。
3《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卷二,《道藏》第11册第862页。
4江澂《道德真经疏义》卷七,《道藏》第12册第460页。
5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七,《道藏》第13册第702页。
6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六,《道藏》第13册第693页。
7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九,《道藏》第13册第719页。
8、9《春秋繁露·实性》。
10、11、12《论衡·本性》。
13《宗玄先生玄纲论·天禀章第四》,《道藏》第23册第675页。
14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七,《道藏》第13册第700页。
15《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原性》。
16张载《正蒙·诚明篇》。
17《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四,《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册第313页。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
十 养生
健康是生命之本,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身心健康是影响个人能力的前提,只有思编创平衡、头脑冷静,才能产生正确的计划与行分理处。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步,养生即是修身的础,身心健康才有快乐和福分。
按传统的中医五行,“五脑”心肝脾胃肾,对应着“五行”金木水火土。
从季节时令的角度出发,个人按照自然和五行的规律活动,改善生活习性及多加注意才能保持健康。
(注: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爱心咨询热线:0512-62893761
手机:18913160280
苏州总店: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四叶草
珠海店:香洲区吉大路1号德翰酒店对面四叶草中医养生馆
电话:0756-3333776
手机:13286061314
分店一: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大道1355号国际科技园四期艾草堂
分店二:苏州工业园区科能路18号维罗纳南区游泳馆二楼四叶草
传承中医国粹·践行大德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