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国内中药材假冒伪劣品种流通现状
1.1 品种混淆和代用品问题严重
随着野生药用资源枯竭加速,价格一年一年上涨,用药成本显著增加,中药材物种混淆和代用问题也日益严重。
如白及、重楼、莱菔子、苍术、赤芍、紫花地丁、淫羊藿等,习用品和伪品使用量甚至超过正品流通量;而没进入药典的冷背药材,品种来源更是五花八门。
1.2 硫磺熏蒸,引发更严重的化学物质侵害
虽然,硫磺熏蒸问题随着国家二氧化硫限量标准发布而有所收敛。但随之而来众多脱硫技术,则造成更多化学物质进入药材原料,部分脱硫剂的危害远超过二氧化硫本身。
图1:国内某市场,正在硫磺熏蒸的药材。
1.3 传统流通环节掺杂使假问题严重
掺杂使假问题主要集中于传统中药材市场。中药材制假方法很多,有的也很复杂,个别的手段还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还有一些制假方法,足够以假乱真,让人瞠目结舌。据目前调查所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图2:国内某市场,用洗厕水冲洗加工的灵芝。
1.3.1 人为加重制假
一是以硫酸镁为主要原料,按比例加入药材内,然后加温让其渗透,以达到增重目的。此方简单易操作,涉及品种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已达100多个。典型的如:猪苓、白术、桔梗、苍术、白鲜皮、甲珠、白豆蔻、黄连等。用此方法加工的药材外观呈灰白色,有晶体状物质附于药材表面,手感沉,质重。业内人士易辨认,消费者难度比较大;
二是以异物添加,以达到增重目的。典型的如:杭白菊加米浆或淀粉;白芍加化石粉;车前子加沙粒;元肉加红糖;海金沙加泥土、蝉蜕加泥土、全蝎加入盐、海金沙中加入泥土、红花中加入染色的木屑、紫河车加淀粉、乌梢蛇注入其它增重物质,或者先取其原肉,再加上它动物的肉等等,此类假药只要多留意,细心分辨,就能够发现问题所在。
图3:用模具造假的人形何首乌
1.3.2 模具制假
利用淀粉等原料,辅以模具规模化生产,然后掺入正品或当做正品销售。此手段要求一定技术,投入比较高,风险大,不法回报也高。涉及品种不多,但危害大,性质恶劣。典型如人形何首乌,淀粉茯苓、麦麸建曲、菟丝子、马皮阿胶、制附子等。此类假药不易鉴别,需谨慎。
1.3.3 相形物冒充
以形状相似,颜色相同的物质,掺入正品药材或者直接冒充。此类品种较多,方法简单,也是主要的制假手段。典型的如园参育野山参、山药苓子充元胡、姜朴充厚朴、水冬瓜树皮充黄柏、白花油菜子充白芥子、赤练蛇充乌梢蛇、黄芪种子充沙苑子、大葱子冒充韭菜籽等。此类假药有些容易鉴别,有的则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受害上当者众。
1.3.4 提取后药材掺假
以提取后药渣掺假,目前涉及的品种不多。典型如红花、连翘、黄连、黄柏等,此类假药易辨认。但小批量掺入正品药材后,也极难用肉眼发觉。
1.3.5 以非药用部位冒充或者混入
该现象在统货或投料药材中出现较为普遍,典型的如柴胡苗、连翘叶、远志棍、辽细辛、台乌、皂刺、钩藤、龙胆草等。
1.3.6 忽视质量追求廉价,造成以次充优
图4:笔者2015年12月考察中发现的变质栀子,依然进入市场流通。
市场上药材质量差不愁卖,只要价格低就有人要。钩藤、酸枣、青翘抢青价低,沉香、厚朴提前砍伐,白芍、桔梗、黄芩等多年生品种提前采挖,五味子抢青之后青果还要喷上药水焐红,而真正自然成熟的五味子则很少。
1.3.7 违法涉禁品进入市场流通
国家明令禁止市场买卖麻黄、罂粟壳,不准经营28种毒性中药材,不准经营炮制加工的中药材饮片,不准经营国家重点保护的42种野生动植物,但在市场上鹿茸、甲片、白花蛇、乌梢蛇、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白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洋金花、红粉等随处可见屡见不鲜。
二、当前国内落后的中药材生产贸易体系,是乱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2.1 当前国内中药材生产贸易体系的主要参与者
中药材生产流通的主要载体表现为(源头):全国药材产地(3000个以上)、集散地市场(100个以上)、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17个),主要参与者:
产地端包括:药农、药材基地、产地药材种植合作社、产地收购商等;
市场端包括:市场经销商、花药贩子、加工商等;
需求端包括:药店、诊所、医院、医药公司、饮片生产企业、原料提取企业、成药生产企业、保健品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工作人员以及个人消费者等等。
2.2 源头生产支撑体系极其羸弱
图5:中药材生产贸易体系从业者掠影
由于中药材的前端被定位为农副产品,所以其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农民、种植户、商贩等均可经营。致使中药材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市场销售,基本上全是个体户与小型企业来承担,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不成规模,机械设备少条件简陋,管理松散卫生极差,马路晾晒霉变生虫随处可见。
2.3 缺乏产销对接体系,产区以产量取胜无序竞争
原药材在市场上是农副产品,市场无序竟争、经营者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只要便宜卖相好、啥赚钱我经营啥。从而导致以无序失控的市场来指导生产种植;而不是由真正的需求消费端来指导生产,其问题只能是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药材生产失去道地性、不按季节采收、严重农残超标和盲目引种等。
图6:国内某地麦冬种植基地考察(叶面已明显喷洒壮根灵)
图7:2016年8月,山东某地正在马路上晾晒抢青的酸枣
图8:四川某产地鱼腥草种植基地化肥过量导致烂苗现象
图9:国内某药材产地,地边扔满“百草枯”农药瓶子。
2.4 中间环节过多,造成质量追溯体系缺失
图10:当前国内部分专业市场,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产物。
传统的中药材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产物,它也必然会象人一样从青年到中年,最后进入老年。近来10年,产销对接加速,产地集散地不断成熟,大品种大定单均在产地完成购销;互联网+网上一站购,使小订单保健品直接走进千家万户。
在这种双重夹击下,市场生存空间日益狭窄,面临艰难痛苦的转型期,药材市场从鼎盛开始不断走向衰落。由此,掺杂使假、以次充优和囤货炒货,已成为传统市场经营者的重要赢利手段。
三、解决办法,必须重构中药材闭环流通体系
3.1 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但令人欣慰的是, 自2014年以来,国家主管部门加大了监管查处力度,以实际行动显示整顿中药材行业的决心。截止2015年7月31日,国家食药监局共吊销了64家GMP企业牌照、62家GSP企业牌照;部分使假假者甚至被绳之以法。在市场规律和政策严管下,中药材质量显著转良。
接下来,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必须加快中药材闭环流通体系建设。目前国家商务部等相关部门正在全国规划布局筹建一批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这些物流基地,配合市场化的第三方行业服务平台,将承担起对药材质量的全追溯责任。
3.1.1 入仓检查和分类
基地首先要对进入仓库的中药材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检测,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黄曲霉菌等项目的检查,合格的药材再按流通标准分出规格等级,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溯源编码,再依据药材的保管属性分类储存,分别进入冷藏库、阴凉库和常温库。
3.1.2 对入库药材进行科学养护与管理
有必要的进行气调养护,保证在库药材不生虫、不发霉、不走油、不变色、不掉称,再通过网络销售全国,最终实现全国统一调拨与配送,与需求方一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与重复运输,从而降低成本并实现优质优价。
图11:笔者与商务部和中药协会领导在产地考察。
3.1.3 采用统一编码系统
基地将负责并监管入库流通的药材质量,并为其溯源编码,按统一的标准入库流通。将来大家买的药材扫扫码,就知道是那里产的,是谁种植的、是谁加工的,生长年限、采挖季节等一目了然。
3.2 利用社会化力量 形成资源整合
国家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种植基地、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名优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尤其是通过鼓励和引导大型优质企业的发展实现资源整合。利用行业服务平台,特别是像中药材天地网这样成熟的平台,实现产销的快捷对接和全产链的贯通。
3.3 中药原料进入全程闭环
中药材的生产闭环链包括野生采集、产地种植、产地初加工、仓库物流基地、生产企业原料库、加工炮制车间、包装车间、成品库,再到医院中药饮片库、饮片中转仓,实现质量全程控制。各地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医院和药店,特别是中小医院、药店进货渠道与价格的监管,从根本上铲除“中药造假”这个“毒瘤”,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现在国家与人类对药材质量越来越关注,必须首先从源头来把控药材质量,已经形成了大家的共识。尤其是药材的产地与种植,它是整个中药材链条的最前端,也是质量把控源头与基础,如若源头出了问题,后面则全部都有问题。
我们广大从业者才是真正的源头,药材质量把关的第一人,是最基础的环节。为此我建议我们大家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做起,种好真药材、种出良心药,让全世界全国人民,吃上我们种植的安全放心的药、优良有效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