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中医馆盈利难题?收下这份“干货满满”的答案

来源: 盛祥医药/sxyy029

“中医馆热”方兴未艾,然而许多后来者既对中医馆抱有厚望,又心存疑虑,因为中医馆不仅投入较大,而且现实中大部分都没有盈利。


中医馆的市场前景如何?在最近举行的“精品中医馆百家论坛”上,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做了题为《中医药市场格局及趋势分析》的演讲,从中国中医药产业运行现状、零售业态与国医馆概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解读。


中医馆发展有6大趋势


陶剑虹

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药市场不断扩大


据陶剑虹介绍,截止到2016年5月底,国内原料药和制剂厂有3994家,其中中药企业2080家,中药饮片企业1592家。2016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31676亿元,增长10.7%,其中中成药7223亿元,同比增长9%,占比为23%;中药饮片2042亿元,同比增长13%,占比为6%。(图表1)



中成药工业在“十一五”期间的总产值复合增长率为20.79%,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为31.29%;“十二五”期间总产值复合增长率为17.74%,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为14.45%。


2015年中成药工业利润661亿元,同比增长10.6%,中药饮片工业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18.5%;2016年中成药工业利润增幅为5.7%,中药饮片工业利润增幅为14.1%。


相比之下,中药饮片的增长较为抢眼。如“十一五”期间中药饮片工业总产值复合增长率为32.51%,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为52.17%。


预计2017年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产能增长到530万吨,到2022年增长到650万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2016年我国中药贸易总额46亿美元,同比下降4.08%,为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出口额为34.26亿美元,同比下滑9.13%,较2015年同期4.95%的增幅,落差明显。2016年,我国中药饮片出口额10.25亿美元,同比微降3.13%,较2015年同期18.24%的降幅有明显好转,2016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均价同比大幅增长19.11%。


陶剑虹指出,量跌价升是2016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主要特点,其中民营企业是推动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主要力量。不过,在中药市场扩容的背后也有隐忧,如今年3月9日CFDA官网公布23批次不合格的中药饮片。



中医项目成药店“最爱”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连锁药店选择了差异化的经营策略来应对激烈的竞争,如百济的专科药房、九洲的药诊店、医保全新的DTP药房等,规模越大的连锁药店进行多业态探索的力度明显加大。而中医药类的项目,几乎成为药店必备选项。


2016年,拥有100家门店以上的连锁药店平均有5个业态,100家门店以下的连锁药店平均有3个业态;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平均都是4个业态。而连锁药店在近10年选择的业态中,网上药店和中医项目+药店最受欢迎,其中网上药店占16.5%,中医项目+药店占15.1%,O2O药店占11.2%,国医馆占9.8%,专科药店占7.7%,药诊店占8.2%,店中柜占7.9%,药妆店占5.3%,DTP药房占2.6%。(图表2)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普查登记在案的国医馆总数为372家,其中分布最多的区域分别是重庆市、广东省、四川省,超过总样本量的33%。中医馆连锁药店的占比是52%,医保定点的占比为74%。


陶剑虹认为,中医馆快速发展的原因有政策鼓励与政府推动中医药发展、大健康养生潮流推动、传统药店的转型需求、中医馆属于投资自由与产出快的业态等,而基层中医馆的建设也有四大政策利好:一、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但中药饮片还有利润;二、国家为基层中医馆的建设定目标;三、民间师承中医可以“合法执业”;四、在职医生可开办医疗机构,可多点执业。


目前,中医馆的店均经营面积达到703平方米,平均产生1084万元的销售额,平均经营517个中药饮片品规,但中医馆的整体经营水平参差不齐,经营收入和服务能力差异较大。


陶剑虹判断,进入这一领域的连锁会越来越多,由于大型连锁资金更加充裕,在布局上将会抢占先机。



未来前景可期


陶剑虹指出,从长远来看,多种利好因素叠加,中医馆发展将拥有极大的增长潜力。


首先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消费需求。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数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目前养老医药市场规模约为7000亿元,5年内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容至1.36万亿元,10年内将达到2.4万亿元,是2015年的3倍。


此外,“全面二孩”也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全面二孩”后的新增年出生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2015年中国儿童用药市场约668亿元,到2020年将突破1300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14.4%。


其次是未来五年有两亿多人需要健康管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中显示,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高达70%,有三类人群亟需随身健康管理:工作压力大的社会精英、高级管理人员和科研人才,这类人群估计在500万~1000万人;严重的心脏病人,总数大约在1亿人;广大企业员工,企业为员工购买健康管理将成为一种潮流,这个市场约1亿人。加上生活方式变化带动大健康需求、慢病防治加强与基层医疗衔接、2017版医保目录中药新增品种大幅度增加等有利因素驱动,大健康产业消费将全面升级,未来医生也会开保健方等利好,预计到2020年“健康中国”实现时,中国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占GDP的8%,突破7.2万亿,总规模是现在的2.5倍。


受种种利好影响,陶剑虹认为未来中医馆有6大发展趋势:走向互联网+医馆;连锁化经营,最大限度发挥老中医作用;治疗与养生并重的多元化、综合化;异业联盟获取客户趋势;开展特色服务项目;顺应分级诊疗趋势,满足基层市场需求。




用户为王背景下 中医馆需“医药合一”


徐胜

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胜


在政策密集出台,主管部门支持的大环境下,中医药市场在高速发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医药产业增速近两年明显加快,尤其是中成药在医院的占比得到提高,同时,中医馆项目在各地亦成为热潮,受到行业追捧,发展中医药已成为医药行业的共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药的风光外貌下,也隐藏着种种危机。


中医药之 “痛”


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胜认为,中医药正被主流体系边缘化,如中医院主要以西医形式问诊;中医药的研发进入迷茫期;粗制滥造影响行业健康发展,中医药现代化偏离方向等等,都是中医药“危机”的主要表现。


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归根到底,是过去市场与社会片面地以唯物主义理解中医药,且孤立地学习西医模式,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对中医药发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中医馆要更接地气


徐胜说,要解决以上问题,行业需要尝试医药合一、使文化与科学结合;探索个性化诊疗为主,普遍性成药为辅;中医药回归为生活方式,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三大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八个方面:


①文化回归。文化是如今各行各业的核心生产力。其中,尝试唯物与唯心结合,让行业同仁对中医药抱有敬畏之心,进一步在全社会普及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回归的重点;


②促进诊疗模式回归。加速中医馆发展速度,中医人才理应得到尊重和职业期延长;


③让师徒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回归。使传统经典得以学习,并研究行业人才培训创新模式;


④搞好第一车间建设。确保药材生产基地的可溯源与标准化,做到合理调配药材资源,并遵古炮制,确保药材质量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


⑤发展C2M智能定制模式。通过消费者向商家直接提需求,满足现代消费者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求,提升他们用药、诊疗的体验与品质;


⑥遵古宜今。在坚守“真中医”底线的前提下,借助现代的方法和手段,如现代检测技术、设备、材料等,以互联网的方式推动、提升中医药诊疗水平;


⑦中西医平衡发展。以“真中医”为核心,构建独立的评价体系,使中医与西医平衡发展,避免对立和博弈;


⑧松绑。通过政府政策的改变,让各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由市场配置资源,为中医药的政策松绑创造空间。


零售药店作为药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在中医药发展上,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其中,发力中医馆,必须担当起中医诊疗模式回归的重任,坚守真中医;把握用户为王时代特质,变利益驱动为价值驱动,使中医药、中医馆更为接地气。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馆发展核心基础


杨明江

李时珍医药集团首席品牌官



作为医药人,尤其是中医药生产企业的从业者,经过多年研究,李时珍医药集团首席品牌官杨明江认为中医药文化在中医馆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精、气、神”三点。


所谓的“精”,指的是以名药为物质基础,确保中医诊疗的效果;而“气”则是指名医,通过精湛的临床医术发挥名药的最大价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更为重要的,是“神”,即中医药的文化传承,这才是支撑中医药发展的核心所在。


为什么这样说?杨明江表示,因为与西方科学治疗系统不同,中医药本身就是完全独立的理论哲学与科学系统,它除了在物质方面为患者提供医疗外,还在精神方面进行疏导与建议,使患者平复心情,安心治疗,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因此,中医药是一个唯物与唯心辨证统一的医疗理论,其必须建立并依托中医药文化,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因此,在企业发力中医药与中医馆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外在文化与内在文化两个不同的维度,建立由内而外的中医药基因与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中医馆的外在文化建设方面,杨明江建议行业人士可以通过装修风格、特色活动、文化物品、人员形象这四个途径,快速为企业的中医馆外在文化注入活跃因子;而在内部文化方面,则不能操之过急,只能通过长年累月的坚持,围绕企业价值观、运营理念、社会责任感、专业服务能力等方面,以信仰、敬畏之心培育企业的传统中医药内在文化,才能逐步达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