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医疗服务市场的大变局时代

来源: 朗天医药/szsw1385

前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以“共建共享、全面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对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提出了以健康为中心,推动产业间深度融合,到2030年将建立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

这是我国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同时也为包括医疗、健康、医药、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多个产业领域带来16万亿商机。

我们针对医疗服务市场格局、整合型医疗体系、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应用以及医药企业转型几个专题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我们相信伴随“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深化医改规划的推进,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医疗服务市场的大变局时代


2016年,我国医疗卫生领域迎来了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代,市场化的趋势逐渐蔓延开来。一方面,各项利好政策接踵而至,鼓励国家以外的资本进入医疗系统的核心领域,以提高整个医疗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政府推开体制的大门,鼓励医生走出去,为市场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民间资本掀起医疗投资热潮

三个热门领域百舸争流 

普华永道最新的一份调查显示,2016年,医疗及医药行业的并购活动继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然而,面对泡沫渐显的资本市场,投资方们变得更加冷静,原来以投资体检、美容、牙科等医疗服务为主的趋势正转向投资医院、供应链、康复、诊疗等核心医疗业务。从2015年开始,众多基金的投资领域聚集度明显增加,甚至纷纷成立医疗行业基金,对投资方向的筛选变得谨慎和严苛起来。回首2016年,投资者似乎不约而同地对三个细分领域格外偏爱,包括公立医院并购、高端民营医院和医疗技术产业。究其根本,仅靠炒热度与概念来吸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掌握核心医疗资源并真正为患者提供价值才是金主们衡量投资价值的关键。

中小型公立医院成2016年热门标的   

 

图 1 2012年-2016年医院并购金额与数量

2016年,面对医保控费压力与医疗资源持续分配不均,中小医院的存活显得愈加艰难,随之而来的是政府释放越来越多关于鼓励社会办医的信号。面对巨大市场机遇,众多投资方纷纷瞄准机会,豪掷重金,加入到公立医院的争夺战中。从数据来看,2016年医院并购交易数量与2015年持平,交易金额实现跨越式增长,达134.5亿元,是2015年的3倍,2012年的16倍。2016年并购的医院中,公立医院成为热门被投领域,并购数量达31家,占2016年并购医院总数的65%。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预测,未来3到5年会出现医院并购大潮,40%的公立医院将会被收购。纵观2016年的公立医院并购交易发现,并购医院以二级医院为主,交易数量达19例,占全部公立医院交易量的60%,而三级医院仅占比31%[1]

首先,究其火爆的原因,可总结为三点。

1.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使中小医院难以存活

长期以来,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一直是我国医疗领域的痛点之一,也是导致中小医院难以存活的罪魁祸首。大型三甲公立医院拥有大量优秀人才和先进设备,凭借资源优势实现门庭若市,从而可以获得更多优质资源;反观部分中小医院,大部分门可罗雀,入不敷出。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省级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120%,而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不到25%[2]。由于中小型医院缺乏竞争力,只能更加依赖以药养医等灰色收入,然而随着医保控费被提上日程,使其现状更加举步维艰。医疗资源两极分化的恶性循环不断加剧,政府开始呼吁引入社会资本,来提升中小型医疗服务系统的效率,同时缓解地方政府和国企的财政负担。

2.政策东风频吹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医疗卫生改革的加速进行,以期建立多元医院产权结构,加速实现投融资渠道多元化。

2016年8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指明,鼓励社会办医。要加快推进社会办医成规模、上水平发展,将社会办医纳入相关规划。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优化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

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指出:抓好社会办医政策落实,开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15〕45号)落实情况督查。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鼓励地方探索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业务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具体途径,积极落实社会办医疗机构各项税收政策、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等。

3.外部配套资源逐步完备

目前已经有多家大型医疗机构进入该领域,相应的专业机构也应运而生,并且项目经验累积日趋成熟。一些上市企业宣称要收购几十家到上百家公立医院,甚至纷纷成立医院并购事业部。相关金融服务业,作为其配套资源,方兴未艾。相关的项目管理人才随着项目不断成长,同时,一些专业院校的商学院还开设了医院投资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这些都为公立医院收购业务的人才输出打下基础。

其次,各路投资者前来瓜分这块“大蛋糕2016年,大额投资不断涌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横向投资是凤凰医疗以37.2亿元和12.4亿元的投入分别和华润医疗及中信两家大央企进行联姻,其中华润医疗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公司也易名为‘华润凤凰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两次投资帮助凤凰医疗成功将五家公立医院收入麾下,并晋升为亚洲最大规模民营医疗机构。此外,从公立医院的纵向投资方来看,包括大型医疗机构和药企两大类。

大型医疗集团为获优质医疗资源,成主要投资方

2016年1月,恒康医疗支付1.2亿元买下崇州二医院有限公司70%股权;7月,阳光医疗以不低于5亿的价格收购淮南新康医院;12月,中珠医疗以3686万元收购六安医院65%股权。为何医疗集团纷纷对公立医院抛出橄榄枝?公立医院相比私立医院在很多方面更有优势,包括拥有更多优良的医疗服务项目、完善的医疗管理体系、良好的医生资源,已经建立起来的公众认知度和多年沉淀的忠诚患者资源,同时收购公立医院意味着将获得医院牌照和医保定点资格。对于医疗集团来说,拥有医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其发展的核心,投资方可以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为未来布局医疗网络打下夯实的基础。此外,如果企业本身有其他医疗机构,那么被收购的公立医院就可以发展成一个储备医护人员的资源池,为其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助力企业扩大商业版图、布局生态。

医药企业动作频繁,瞄准纵向产业链的打通

近年来,药企收购医院的交易事件不断进入大众视野。2016年11月,海南海药抓住公立医院改革契机以3.4亿元买下鄂钢医院,巨额交易额引外界关注,随后董事长刘悉承表态称,近阶段将以医院并购作为公司发展主线。海南海药通过并购医院加快其医疗服务领域布局,形成集医药及医疗服务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业务体系,为培育新的利润增长做铺垫。由此看来,打通“产业链”,是药企主动联姻医院的重要原因之一。中科院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各类药品规模超过9200亿元,但八成销售在政府采购为主导的公立医疗机构[3]。药企可以通过并购来实现向产业链下游的扩展,从而成功掌握医院进药的话语权。

最后,前路依旧漫漫。从上文看,收购公立医院看起来似乎是双赢的好交易,政府扔掉了烫手的山芋,资本方捡到了现成的优质资源,外部配套资源也初具规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投资人却遇到众多阻碍,甚至逐渐失去了耐心。

高昂的沟通成本

目前虽然国家开始鼓励民间资本流入公立医院,但是针对公立医院的产权变动却始终持谨慎态度,目前也没有出台明确的相关文件对投资方“如何参与”进行规范。企业不仅要面对舆论的压力,还要考虑医院原有债务问题、经费与财政补偿、资产评估与道德风险,甚至医务人员编制问题。

较高的失败风险

在收购公立医院过程中会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而政府往往掌握着主动和控制权,通常由政府决定哪些医院可以被收购,收购的谈判周期长且谈判失败率高,有的项目甚至在快签订的时候由于某些原因被勒令叫停,因此,可以顺利进行的收购标的并不是很充足。即使在政府层面过关了,投资方还要获得医院从管理层到员工甚至当地居民的支持,如果在任意环节遭遇反对声音,都可能导致收购项目的搁浅。2015年1月,凤凰医疗欲收购北京煤炭总医院就因为职工反对而以失败告终。

高端私立医院的兴起

截至2016年6月,民营医院同比增加2184家医疗机构[4],民营医院的快速增长,除了由于公立医院被收购后的产权变化,主要还是源自于社会资本的大量新建。虽然民营医疗机构早期面临诸多不足,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入,并发挥专科治疗等优势,逐渐被市场看好。2016年初,万达集团与英国国际医院集团的合作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高端医疗投资交易之一。万达总投资150亿元,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由IHG运营管理并使用IHG品牌(中文名为“英慈万达国际医院”),把握住了投资先机。2016年资本对高端私立医院格外青睐,探其缘由,可归纳一下三点:

1.放眼发达国家,私立医院才是优质资源聚集地

美国私立医院占总医院数的85%,而且汇集了最优秀的医疗资源。在日本,私立医院占比80%,相比于公立医院,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深受高端患者的欢迎。对于英国,由于其特殊的全民福利医疗体制模式,公立医院在英国唱重头戏,而其私立医院则是定位于高收入人群,聚集了众多知名医学专家[5]。纵观发达国家,其私立医院都是医疗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约而同地定位于高端医疗这个细分市场。因此,随着我国医疗体系不断完善,未来发展面向于富裕人群的高端私立医院或将成为趋势。

2.我国中高收入人群崛起,对高端医疗需求旺盛

公众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的趋势,然而,目前大型医院人满为患、就医体验差等特点使中高收入人群的个性化就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我国富裕阶层的不断扩大将推动高端医疗的发展。据瑞信研究院于2016年发布的《2015年度财富报告》,中国的中产阶级数量绝对值计为全球最多,达1.09亿人[6]。此外,《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有高达86%的精英人士对现有的医疗服务不甚满意,费用不再是他们首要关注的问题,他们更多地会考虑医院设施、医生专业能力、就诊和治疗速度等。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管理处长王海涛表示,目前大约有3000万-5000万人群有高端医疗服务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每年都在增加。据美国咨询公司弗罗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可达2万亿元人民币,目前高端医疗服务仅占不到5%。以上海为例,2011年,上海市发改委调研显示,上海高端医疗潜在的市场规模在110亿元左右。到2015年,上海高端医疗市场将接近165-185亿元,市场容量将会超过300亿元。

3.高端私立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补充,与之形成差异化定位

虽然,从掌握的医疗资源看,公立医院似乎更具备发展高端医疗条件,然而,由于公立医院本身的社会属性定位与职责是为普罗大众推广较成熟、低价的医疗服务,因此,政府对公立医院所主导的“特需”病房等项目有所限制,根据国家规定,公立医院提供高端医疗服务量不得超过10%。而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而高端医疗作为满足富裕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则可以被归到“非基本医疗服务”中,因此发展民营高端医院正好是符合习总书记对非基本医疗服务提升市场活力的期许。

对于细分领域,高端妇产科因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成热门。随着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公立医院对于猛增的妇产患者有些力不从心,由于病人扎堆,导致患者就医体验不好,于是投资方将目光转移到高端私立妇产医院,既避开了传统红海市场中低端私立专科医院的激烈竞争,又作为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成功开拓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商业蓝海。据业内保守估算,民营妇产医院的总收益在2017年可达到250亿人民币,儿童医院可达360亿人民币。高端民营妇儿医疗的市场可达610亿人民币[7]

然而,缺少医生资源,一切都是隔靴搔痒。面对充满机遇与需求的市场,投资方却依旧彷徨,主要考虑到医生资源的缺乏。由于我国医生编制体系,顶尖医疗人才多集中在公立三甲医院无法走出体制,因此涉足高端医疗的民营医院通常只能在环境、服务、器械等方面进行大幅升级,却无法真正撬动核心的顶级专家资源。未来还得等政策春风吹开体制的大门,使医生资源流出,只有这样,高端民营医院才有赖以生存的养分。


医疗技术产业投融资持续升温   

医疗技术行业投资交易在2016年依旧进展地如火如荼,其中智能医疗硬件、体外诊断和影像诊断格外吸引投资方的注意。

首先,智能医疗硬件迎来资本春天。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在智能医疗硬件领域的投资交易共16起,融资金额达9713万美元[8]。总体来说,投资数量在医疗细分领域中算佼佼者,但融资规模普遍不大。回顾2016年该领域投资,有以下趋势:

1.医疗级智能硬件前景广阔,健康级智能硬件在资本市场遇冷

从细分领域看,医疗设备的智能化转型,如智能血压计和血糖仪依旧是投资热点,交易数量最多,达4起,随着我国慢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医疗级智能硬件在慢病管理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2014年国内智能血糖仪市场规模达到5940万元,2015年,市场规模接近2亿元[9]。预计未来几年,国内智能血糖仪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而风行一时的健康类可穿戴设备在2016年吸金能力大幅减弱。在经过了2015年的辉煌之后,2016年似乎遇到发展的瓶颈期,市场开始萎缩,人们的兴趣也在变淡。调查结果显示,有近 29%和 30% 的智能手表和健身追踪器被弃用[10]。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上无突破,无法真正给用户提供价值,是该类产品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未来还不能找到适合的定位,那么在资本市场将依旧沉寂。

2.从融资额排名看,野心布局者更获大额投资者青睐

2016年健康管理公司东软熙康以6400万美元融资额的绝对优势成为该领域的融资冠军,本轮融资面向商业保险和健康穿戴的产业战略投资人,这标志着东软熙康在将健康管理与商业保险的融合,与感知技融合的战略部署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另一家大额融资者,九爱科技,在2016年三月完成规模超亿元的天使轮融资。九爱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产品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围绕链接“亲情和爱”,通过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社区智慧云、社区服务O2O、社区养老及医疗等,深度整合亲情产业链资源,打造“智慧社区”互联网亲情生态系统。通过东软熙康和九爱科技案例可以看出,大额投资往往青睐于以智能医疗硬件为基础进行生态布局和产业链整合的野心者。而且在硬件的基础上,加入养老和健康管理等热门元素也有助于增加投资吸引力。

其次,体外诊断发展潜力巨大,基因测序或迎来大爆发。

虽然我国相较于发达国家,在体外诊断领域发展较晚,但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政策的扶持,未来拥有千亿级的预期规模。业内专家分析在过去几年中国IVD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未来预计IVD仍将维持15%的高增长,是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凭借高增长率,IVD近几年一直都是投资热度很高的细分领域。据BCG相关报告显示,2015年IVD行业的并购交易占全部医疗科技产业并购交易的30%[11]。其中基因测序(NGS)为目前体外诊断领域最受瞩目的前沿科技。

201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第一批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方案的复函》,正式批复建设27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旨在大力发展基因检测技术。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过去五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以20%的速度在增长,至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可达160亿美元[12]。动脉网统计,2016年该领域融资交易达33起,投资金额多在千万人民币级,癌症肿瘤为重点投资方向,交易量达13起[13]。2016年基因检测融资排行榜中,独角兽公司诺禾致源以5亿元交易额荣登榜首。诺禾致源创立于2011年3月,专注于开拓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在动植物研究以及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公司目前已建成亚太地区通量规模最大的基因测序中心,业务覆盖科技服务、肿瘤基因检测及遗传检测三大领域。

最后,医学影像仍集中在融资早期阶段,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领域前景旷阔。

2016年,国内医疗影像行业融资交易额达5278万美元,交易量为8起,融资阶段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14]。其中,2016年3月,阿里健康2.25亿元入股万里云,该交易成为2016年医疗影像领域最大额度融资事件。另一个2016年在该领域强强联合的案例来自于美年大健康与西门子医疗。2016年12月,美年大健康与西门子医疗签署协议,共同设立与运营一家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从事影像诊断、健康检查与体外诊断等业务,此次合作也为独立医学影像诊断再添一把火。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可以辐射所在区域的下级医疗机构,成为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入口,给未来市场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体制改革继续对医生“松绑”

医生集团方兴未艾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消公立医院事业编”“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等2016年的热点关键词颇为引人注目,国家卫计委的一系列大动作也暗示着将医生从体制中解放出来是大势所趋,旨在为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向市场化迈进一步

从2016年年初开始,在某高峰论坛上,“高校、公立医院或不纳入编制管理”的事业单位改革信号开始释放。随后7月22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2016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中提到,公立医院将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至此,未来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看上去已成定局。

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有800多万,因此该决定将涉及一大批医护人员的铁饭碗。公立医院摒弃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也有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流动。此前,编制内外的医生的差别待遇成了很多医生打消多点执业念头的主因,消除了这个障碍,将更利于医生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进行流动。同时,未来医生的价值和薪酬将取决于个人的工作能力和贡献,有效地消除吃大锅饭的弊病。通过建立更公平的薪酬待遇制度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同时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其实早在2015年,北京就已经先人一步,对公立医院收回事业编进行初步探索。2015年5月,北京市颁布《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对于现有高等学校、公立医院等,逐步创造条件,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具体做法是,将对高校、公立医院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改革之后,这些单位或将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财政也将不再“养人头”。

然而,编制管理改革并不代表要改变医院的事业单位性质,考虑到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完全的市场化不太现实,还是需要有财政进行差额拨款,但是不排除未来公立医院会实行全员的合同聘任制。

医生多点执业进展得风生水起

在2016年,“医生多点执业”热度依旧不减,从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指引到先行试点城市的实践,相关重磅文件不断闯入人们视野。


时间

文件名称

发布单位

相关内容

国家层面政策指引

2016年10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国务院

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

2016年11月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国家卫计委

明确鼓励医生多点执业,拟将1999的《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修改为《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

先行试点城市政策

2016年11月

《医师区域注册暂行规定》

天津卫计委

天津市实行区域注册制度,全面放开医师多点执业

2016年5月

《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通知》

深圳市卫计委

深圳市注册医师多点执业不再需要经过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审核同意,同时鼓励外地注册医师到深圳多点执业。

表1  2016年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盘点

此外,从数据上看,医生多点执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基层医疗机构为多点执业医生主要去处。2016年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对截止到2015年底统计到的关于多点执业的数据进行公布。李斌表示,目前,多点执业目前已经从部分地区和城市的试点推向了全国。以下为国家卫计委统计的,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多点执业医生相关数据统计:

全国多点执业医生注册人数:45000人。

多点执业医生来源:

三级医疗机构:36.7%

二级医疗机构:28.4%

三级医院多点执业医生去处:

同类三级医院:6.7%

基层医疗机构:76.2%,

民营医疗机构:35%

包括公立等其他医疗机构:60%

多点执业医生中临床科室占比(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口腔科、影像科、化验、耳鼻喉科等):66%

趁热打铁的医生集团

据中国医生集团大会组委会发布的《中国医生集团发展蓝皮书(2016)》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百家不同的医生集团。虽然数量不多且处于探索阶段,但未来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参考美国,5.6%的医生直接受雇于医院,83%的美国医生在“医生集团”中行医,著名的梅奥诊所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取消公立医院编制和多点执业等政策指引、互联网工具和保险等多方的加入,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医生集团就会迎来春天。

1.互联网的加入为医生做好后勤支持

2016年2月,9家医生集团与腾讯合作,联合推出腾爱医生平台,助力医生管理品牌,提升诊疗效率。腾爱医生是医生和患者沟通的桥梁,医生通过微信和App实现和患者的实时对话,对患者的咨询给出建议,为双方初步沟通奠定基础。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App为患者制定专属的健康档案,对患者的健康数据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研究,从而提升诊疗质量。同时,腾爱医生新推出的医生集团公众号,拥有智能医疗搜索功能和微信历史文章搜索功能,减少医生70%的工作时间。平台运行半年时间,其医生用户已经超过万人。

2.医生责任险成为新商机

医生走出体制,与自由相伴而来的可能是更大的风险,少了编制这把保护伞,如何通过保险来保障体制外医生的利益成为各大保险公司的新思考。2016年10月9日,全国首张医师个人责任险的保单开出,根据保险条款,被保医生可以在一年内不限次数获得累计100万的保额,单次事故赔偿限额也达到了100万。有了医责险的保驾护航,未来医生集团运营体系将会更加规范更加顺畅。

3.制药企业成为医生集团新的“闯入者”

2016年,新成立的医生集团如雨后春笋般,而在这其中,益佰制药成为了我国首家涉足医生集团的制药企业,更是在2016年内大刀阔斧地先后设立了1 家全国性肿瘤医生集团和 5家省级肿瘤医生集团。然而相较于益佰制药的野心布局计划,这还不算什么,益佰制药原计划要在2016年年底前设立 9 家医生集团。如此大手笔的布局,不禁引业内人关注,甚至质疑药企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影响处方的独立性。

成立时间

名称

省份

注入资金

2016年4月9日

益佰安徽肿瘤医生集团

安徽

510万元

2016年9 月19 日

益佰艾康京津冀肿瘤微创介入医生集团

北京、天津、河北

510 万元

2016年9 月28 日

湖南益佰艾康肿瘤医生集团医疗

湖南

510 万元

2016年11月8日

四川益佰艾康肿瘤医生集团

四川

510万元

2016年11月24日

辽宁益佰艾康肿瘤医生联盟医疗有限公司

辽宁

510万元

表2 2016年益佰制药在各省设立的医生集团

然而,益佰制药肿瘤医生集团有着多样化业务和稳定的商业模式,似乎看起来不是只为了处方药的话语权,目前据益佰公司介绍,以下三种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

对医院的肿瘤科托管,实行技术输出和管理;

成立日间诊所,开展诊疗服务;

开展线下或线上肿瘤多学科会诊;

开展肿瘤患者 VIP 管理,提供全程诊疗指导和多学科会诊(MDT)服务。

在益佰制药肿瘤医生集团未来走势方面,公司总裁郎洪平认为未来三条路:第一是直接拆分做IPO;第二是放在新三板上直接挂牌;第三是上市公司直接换股。而益佰制药之后,恒康医疗、红日药业等上市公司均设立相应领域的医生集团,未来或将有越来越多的药企也加入争夺战中。

4.对资本渴求有所上升,但目前依旧不迫切

医生集团刚刚兴起的时候,融资者寥寥无几,到了2016年,随着该模式及配套服务逐步完善,大额融资交易浮出水面。2016年1月8日,张强医生在公众号中宣称要融资1亿元用于复制30个专家医生集团。4月4日,张强医生在朋友圈爆料称融资已成功。据了解,2015年张强医生共完成了1087台静脉曲张手术,这个数量看起来值得欣喜,但是也意味着其业务量趋于饱和,如何利用通过标准化复制来拓展业务量已经成为其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而1亿元的注入必定会为张强医生集团未来的扩张之路奠定基础。目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医生集团都是以轻资产为主,即PHP(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模式,就是医生集团跟不同的医院签订职业的合同、协议。由医院提供手术室、护士、麻醉等,医生集团提供医生和病人资源。该模式只需要在品牌宣传和营销等方面投入少量资金,而不需要建立医院等重资产,因此在现阶段对资本的渴求依旧不是十分迫切。然而随着行业领头羊的扩张野心,中国资本市场普遍认为医生集团会往硬资产、重资产方向走。


小结

2016年对于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来说是大浪淘沙的一年,面对不断涌现的机遇和挑战,投资者都卯足了劲儿来抢占变革的先机。公立医院、高端私立医院和医疗技术产业在众细分领域中脱颖而出,虽然目前都处于窗口期,明确的政策指引与巨大的市场潜力都预示着不久的未来将迎来全面爆发,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早早布局才是明智之举。同时,2016年国家层面的体制改革使得医生多点执业和医生集团继续升温,一系列重磅政策都试图将医生从体制中解放出来。借着政策东风,众多医生集团接连成立,同时互联网企业、险企和药企也争先恐后地涌入赛道,谁将在这场大战中笑到最后,答案目前还扑朔迷离。总体来说,2016年的医疗服务市场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阶段,从政府到企业,从体制到市场,从政策到资本,纷纷卷入这场漩涡,笔者认为想在医疗服务市场行至千里只能凭借厚积薄发,在朝夕之间就看到回报的快餐式投资或许不再行得通,目前市场格局已经日渐清晰,掌握核心资源并解决真正痛点才是制胜关键,预计未来几年将会延续2016年定下的基调,多方唯有继续前行方能完成这页未完待续的改革篇章。


[1]智库-医学界,《2016年中国医院并购报告》,2016

[2]北京商报,《公立医院将迎来并购整合潮》,2014

[3]搜狐,《一年涉金近60亿!药企狂买医院,未来40%公立医院会被收购》,2016

[4]国家卫计委,《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情况》,20168

[5]华西医院,《各国私立医院生存状况大起底》,2016

[6]瑞信研究院,《2015年度财富报告》,2016

[7]东吴证券,《妇儿行业专题报告之:高端民营妇儿医疗快速发展》,2016

[8]动脉网,《智能医疗硬件:全年14家企业获得融资,即将进入爆发期》,2016

[9]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子血糖仪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2016

[10] Gartner,《2016年个人技术的研究》,2016

[11] BCG,《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及投资趋势分析》,2016

[12]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2016

[13]动脉网,《基因检测:产业尚处于布局阶段,最具潜力的高估值领域》,2016

[14]动脉网,《医学影像:创业赛道处于早期阶段,线上线下结合将是重要趋势》,2016


文:申玥

整理:东软管理咨询


◆  ◆  ◆  ◆  ◆  

东软管理咨询












咨在改变 询之有道

Business Oriented Internet

上海 北京 南京 广州 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