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让医生的技术更值钱,患者才能真正受益

来源: 广东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GDPEMA


摘要:医疗价格是医疗行为的“指挥棒”。医疗价格“不靠谱”,必然导致医生乱作为或者不作为


如果医疗价格扭曲,医生就会诱导患者多吃贵药、多放支架、多做检查,最终吃亏的还是患者


一名患者问医生:“一个心脏支架成本几千元,为什么安在身上就变成了几万元?”医生说:“要不你买一个支架回家自己安?”这段对话耐人寻味。患者强调的是物的价值,医生强调的是人的价值。两种说法,角度不同,但似乎都有道理。


近年来,患者抱怨看病贵,医生抱怨收费低。究竟谁的说法更接近事实?站在患者的角度,看个感冒动辄两三百,做个阑尾炎手术花费五六千,怎么能说看病不贵?站在医生的角度,一个专家号14元,一次针灸才4元,阑尾炎手术费二三百,切肺癌手术费七八百。按照同等时间付出的劳动,医生的收入还不如洗脚工、理发师。


问题究竟出在哪?关键是医疗费用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技术劳务价格严重偏低,而药品、耗材的价格普遍虚高。也就是说,如果医院光靠技术劳务收费,肯定是亏本的。所以,多开药、多消耗、多检查,就成了医院弥补亏损的重要手段。以阑尾炎为例,在北京的三级医院,阑尾切除手术收费为234元,但手术总费用达五六千元。其中,手术费是“小头”,西药费、耗材费是“大头”。堤内损失堤外补,就是医院的经营之道。所以,患者感觉看病贵,医生感觉收费低,两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


医疗价格是医疗行为的“指挥棒”。医疗价格“不靠谱”,必然导致医生乱作为或者不作为。一项调查显示,2015年北京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费项目中,检查、化验、卫生材料等项目收入占到66%,而诊查、手术、治疗、护理等项目收入仅占34%。目前,北京市75%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低于成本。其后果是,医院更倾向于多做有盈利的项目,少做亏损的项目。有的疑难手术耗时耗力,但收费很低,医生不愿意做,往往推诿拒绝,导致患者求医无门。有的病人本来手术当天就能出院,医生为了增加效益,往往拖延住院时间,增加贵重药品消耗。这样一来,患者就成了畸形医疗价格的牺牲品,不仅多花了钱,而且多受了罪。


为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调动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积极性,自4月8日起,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重点是降低以物耗为主的服务项目价格,提高与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付出密切相关的服务价格。例如,阑尾切除术由过去的234元调整为560元;针灸由每次4元调整为26元。同时,降低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例如,PET/CT从1万元降低到7000元;核磁共振从850元降低到400至600元。价格调整后,患者的看病费用有升有降,但总体负担没有增加。


有人质疑,既然医疗费用总量不变,价格调整有啥意义?从短期看,此次改革只是“腾笼换鸟”,百姓的感受不会太明显。但从长远看,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核心是改变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切断医院靠开药赚钱的补偿模式,逼迫医院从卖药品、卖耗材向卖技术、卖服务转变,让医生靠技术获得体面的收入,合理诊断、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从源头上节约医疗费用。


医疗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在医疗消费的“探戈舞”中,医生是“领舞者”,患者是“跟舞者”。如果医疗价格扭曲,医生就会诱导患者多吃贵药、多放支架、多做检查,最终吃亏的还是患者。只有让技术更值钱,让医生靠技术吃饭,患者才能真正受益。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