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药店经理人 特约撰稿:蒙光明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以确保准确的把握病情。诊断疾病时,此四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已成经典。其实药店在导购接待顾客时,也可总结出经典的五步曲,在药品售出之前就揪出可能隐藏的风险。笔者在运用中屡觉好用,用后有种踏实感,阅完本文,相信你也认可此法。
第一步:问给谁用
案例:老奶奶来买打虫药,店员没问给谁用就直接给两粒阿苯达唑片,而老奶奶不爱说话,其实她是给不满两岁小孙子用的。然而,阿苯达唑两岁以下禁用。这下问题严重了:小孩父母拿着药回来投诉。药品是我们对抗疾病的武器,一颗定位导弹本来是应打南极的却落在了赤道,什么后果?
经验:类似这种事情在药店时有发生,如果是女性还要问是否有身孕,尽量做到用药对象精准,不伤及无辜。
顾客进入店里很有可能是给其他人买药,药品通常都有适用人群和禁忌,搞清楚用药对象,丝毫不能含糊。
第二步:哪里不舒服
对象精确后,下一步就是找问题在哪,怎么不舒服?这个问完还要问有没有其它不适,要发扬刨根问底的精神。
案例:顾客进店说自己感冒了想要一盒快克,但店员没问清楚其症状就给药,导致顾客用后回来说效果不好。
待笔者详细问过后得知,顾客不是一般感冒,而是肠胃型感冒,此时用快克当然没用,只怪当时店员没耐心问清楚。
经验:其实,顾客说完主症和还要问有没有其它不适,这样一方面对顾客负责,帮解决更多病痛,另一方面也是扩大销售的好方法。当然问这个问题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第三步:问病史,是否看过医生
案例:夏天,顾客进店说头晕想吐,店员认为是中暑,对症给了暑湿感冒颗粒,结果没好转。
店员觉得很对症,为什么没效果?
再和顾客聊,才知他一直颈椎不好,以前因为头晕想吐看过医生开了药,病情稍好后,有一段时间没吃药。不了解病史却给了自以为对症的药,当然无效。之后建议顾客接着就医,果然还是颈椎的问题。
经验:有些顾客的情况医生已经做出了诊断,问病史有助于对病情的深入了解。顾客可能会提供病历,可以结合医生的诊断来判断选药的正确性。
第四步:之前用过什么药
美国一家机构发表调查结果称:常见感冒药主要成分为扑热息痛,一旦超过最大剂量,就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鉴于此,如果顾客已使用过含扑热息痛的感冒药而店员缺不知,继续给含扑热息痛的其它感冒药,太有风险!超量使用的后果谁来承担?
经验:通过问顾客用过什么药等问题可以佐证导购的方向,而进一步问其所用过的药是否有效果,能再次检查我们对顾客的病情判断是否正确。同时,要考虑药物之间是否有用药冲突、过量等。
第五步:是否有过敏史
案例:笔者亲眼见过店员销售藿香正气水给顾客,谁知还不到一小时,顾客变成“大红人”回来,全身红红长风团。一问过敏史得知,原来他对酒精过敏。而销售时并没有问他这个问题。
可能在销售抗生素时,有些专业人士会很常规的问这句,但实际上哪怕是中成药,中药的过敏事件也时有报道。
经验:藿香正气水是含有40%左右的酒精,早问顾客不就可以免受这过敏之苦了。(笔者后怕好在还好只是起个风团,吃过敏药可以解决,严重点不敢想。)问顾客是否有过敏史,是避免大风险的一句话,要百问不怨,万一因为没问这个,也许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就回到解放前。
最后,笔者想说,完成以上五步,导购的安全性基本没问题。通过对症下药,不仅能使顾客的需求得到全面解决,也可使销售额最大化。并且,顾客也能感受到店员的专业水平,由此建立信任感。
本文为特约撰稿人蒙光明的原创作品,授权药店经理人独家发表。如果你对药店经理经营管理也有心得,欢迎给我们撰稿,稿费=200元+阅读量*0.01元。编辑张笠:likea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