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春暖花开
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设定寒食节,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后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而寒食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即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等一系列野外健身活动,相传这是因寒食节要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之故。因此清明节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除了有祭奠追思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下面小编带你来看看清明节有哪些常见习俗吧。
扫墓祭祖
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述了清明时节,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的情景。在中国历史上有寒食禁火,祭奠先人的习俗。唐朝之后,清明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传统。现今人们在清明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正是踏青的好时光,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可以一抒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代也叫探春、寻春,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唐人顾非熊就描写过此时人们出城踏青的情景:“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植树
农谚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种下一棵树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的美好希望。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有诗云: “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如果说清明时节女子的娱乐活动是荡秋千,那么男子的娱乐活动就是要组织一场蹴鞠比赛啦。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相传是黄帝为训练军队而发明的,而史料记载战国时期蹴鞠就已经出现了,至唐朝成为与荡秋千一样流行的清明习俗活动。有诗云:“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鞠儿”,展现了女儿荡秋千,男子玩蹴鞠的情景。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饮食习俗
青团
青团古时曾与棕子、月饼一样,是传统时令食品。它是用嫩麦青叶、嫩艾草等植物汁液浸过的糯米加豆沙、芝麻等馅料配制。蒸出的团子清香、糯软、碧绿可爱,故名青团。清明节时,家家都带上青团祭扫。但糯米,是一种较难消化的食材,对于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还需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
螺蛳
俗话说“清明螺蛳端午虾,重阳时节吃爬爬”,“清明螺,赛只鹅”。清明时节的螺蛳肉肥味美,是采食的最佳时节。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螺蛳的做法,既可以烹也可以炒。但螺蛳有很多来自于工厂的排污口,本身又是寄生虫的宿主,人体食用后易引发甲肝、霍乱以及其他肠道传染病,因此市场买回的螺蛳需放养3天,在盆中滴上几滴麻油或菜油,每天换水几次,让螺蛳排尽肠腔内的泥质污物后,用刷子刷净,并剪去尾部,焯水后高温炒熟或焖熟再吃。
金猪
清明节广东地区有用金猪祭祖的习俗。金猪,又称烧猪、烧乳猪,讲求“红皮赤壮”,寓意祖先保佑子孙光宗耀祖,身体强壮健康,鸿图大展,福荫庇佑,好运连连。祭祀后的金猪会被家族里的人各家分一大块,猪头猪肉都会搭配均匀,不论贫富,一家一份,永不落空,“肩负”着祭祖和被享用的双重“使命”。
子推馍
在唐宋时期,寒食节的风俗并入清明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死于大火的介子推而设立的,山西人的子推馍即为此时的传统美食。子推馍形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g,馍的表面夹着核桃、红枣、花生,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用旺火蒸出。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马上吃掉。
馓子
按照老北京的讲究,清明节还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就是将面粉、糯米粉加蜂蜜、糖和面,搓成细条,油炸而成。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因为寒食节要禁火,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期间的快餐,因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亲们,您的家乡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清明习俗吗?欢迎一起分享。
感谢阅读与分享
信源:[1]小慧. 清明前后如何饮食[J]. 农产品加工,2011,(03):65. [2]余整理搜狐网,光明网,凤凰网,百度百科等网络.
他们在阅读:
①
②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