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送给老百姓最大的民生福利。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将“系统推进,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列为民生幸福工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投入近10亿元,规划建设18家农村医疗卫生中心;投入1个多亿,建成15家医联体,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让“基层首诊”变为现实,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硬件改善了,软件上去了,百姓的获得感提升了。统计数据显示,扬州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扬州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9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岁;慢性病患病率26.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
15个医联体,把名医送到家门口
百姓心声:看病不要再挤大医院啦
以前胃部不舒服时,46岁的朱先生都要从方巷乘车到苏北医院看病,今后再也不需要这样了。在苏北医院的帮助下,方巷中心卫生院不仅建立了胃镜室,而且名医专家经常下来坐诊。“看病不要再挤大医院啦,节约时间、节约费用!”
人才、技术等一直是基层的短板。2015年4月29日,我市试点建立苏北医院医疗集团(医联体),运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初现,成为全省基层改革典型案例。去年,我市复制推广苏北医院医疗集团的建设经验,目前已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的纵向医联体全覆盖,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通过医联体这个平台,让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优质资源能够纵向流动,为基层培养本地化、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市卫计委主任黄为民介绍,扬州已建立了苏北医院、扬大附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15个医联体,与基层医院形成了服务、责任、资源、利益共同体。在全省具有鲜明扬州特色的医联体模式,由政府主导,统筹组建,多种形式联合,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切实担起“健康守门人”的重任。
目前,累计有380名医生下了基层。“专家下来了,基层水平提升了。”仪征市新集镇卫生院院长高留说,如今医院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门诊每年增长15%左右。
18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通“双向转诊”通道
百姓感叹:我们愿意转到家门口康复
60多岁的老陈中风后,在苏北医院神经内科做了手术,病情稳定后便转到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说:“这里就诊环境好,检查不用等,还有大医院专家在身边,我愿意转到家门口康复。”
“"强基层”,一直是百姓关注点,也是改革的痛点和难点。扬州创新理念,率先探路。
2014年下半年,市委书记谢正义在调研医疗卫生工作时,结合国家和省医改精神,创新提出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理念。
经过近一年的调研,2015年下半年,市政府印发了专门的实施意见。根据规划,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同时承担所在乡镇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卫生服务。
目前,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广陵汤汪、高邮卸甲、高邮三垛、仪征新集、江都邵伯、宝应柳堡6家中心已经投入使用,今年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到2020年,力争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迎凤说,扬州的这一探索是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支撑,真正打通了“双向转诊”的通道。
成效初步显现,“扬州模式”获多方点赞
部门声音: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清空样本
扬州通过建设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医联体等举措,解决百姓看病就医问题,打通了“双向转诊”的通道。守护健康的“扬州模式”,不仅获得了老百姓的口碑,而且也获得了多方点赞。
2016年9月2日-4日,第六届中美健康峰会在西安举行,上千名中美专家共话“健康中国”。扬州市作为全国唯一地市级城市代表受邀参会。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的相关经验,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会者表示,扬州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规划建设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等举措,可学习可借鉴。
“健康中国”的扬州实践已作为我省综合医改成功案例之一,推荐给国务院医改办。1月16日召开的2017年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扬州做法,并要求在全省推广扬州的成功经验。“‘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板”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正在全省、全国逐步推开。
来源:扬州发布 作者: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