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中医专家跟你聊聊“防湿”那点事

来源: 仙居县人民医院/XJRMYY

4月7日上午,53岁的姚女士来到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宇展的诊室,她对王医生说:“我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很疲劳,吃了点参想补一补,但是好像没有效果。”王医生请她伸舌,观察到她的舌苔厚腻,连忙说:“千万不要吃补品,越吃越严重!”

春天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百花争艳,但是也会不时的来场春雨,尤其最近这段时间,阴雨绵绵,虽说春雨贵如油,不过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却给人体的健康埋下了很多疾病隐患。

湿病的共同症状

不同种类的湿病有各自的特点,但是都有共同的症状:精神不振,头身困重、脘腹闷胀、恶心呕吐、大便溏软,舌苔厚腻。

如何自测体内是否有湿气?

1
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昏,精神不振,或是像穿了一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弹……那么可以肯定体内有湿了。


2

如厕时看大便

是不是粘在马桶上,水冲不干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也说明体内有湿。

3
洗漱时看舌苔

健康的舌头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干净,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4
刷牙恶不恶心

有些人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痰堵的感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5
看小腿肚的感觉

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发酸、发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

春天如何预防湿气入体?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护人体正气,增强调节能力,是最根本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注意衣衫的增减,起居的调节,内外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养生保健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
 开窗通风时,注意避风、避雨。阴雨天时空气中湿气大,房间要注意通风。春寒料峭少受风少淋雨,以免寒湿入体。

2
 雨天时 即使衣服难干,也不要勉强穿不干的衣服。
3
 不要久居潮湿之地,尽量不要到潮湿的地方劳作。

4
 多外出晒太阳,适当运动,运动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宜。

5
 潮湿往往与“寒”一起来,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如姜、葱、韭,米仁,赤小豆等。

湿邪入体该如何祛除呢?

如果症状不严重,可以先试试以下的方法:

 1.黄芪薏米饮

【材料】 黄芪 10 克,薏米 30 克。

【做法】 将黄芪、薏米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炖煮 40 分钟即成。

【用法】 每日 1 次,代茶饮。

薏苡仁,通俗叫法是米仁,有健脾化湿,渗湿止泻功效。也可用生薏米50克煮粥,早晚佐餐食用。

有的人大便不成形,容易腹泻,就不用生薏米了,可以用炒薏米。生薏苡仁偏寒凉,利水渗湿最在行;炒薏苡仁(可在药店购买),也可以在家自行炒制,药性更为平和,擅长健脾止泻。

   2.冬瓜薏米老鸭汤

冬瓜清热除烦,养胃生津,渗湿利水。可以煲汤,煲汤时冬瓜切记不要去皮,因为冬瓜皮的药用效果比冬瓜肉更好。

【材料】 老鸭半只、薏米一把、冬瓜一斤、葱,姜、料酒、盐

【做法】鸭去头、脚和屁股,清洗干净,剁成大块。葱切段,姜切片,冬瓜切大块,薏米洗净备用。鸭肉放在冷水锅中大火烧开,煮三分钟去血水,盛出,用清水洗净。入油,五成热时放入葱段和姜片炒香,再倒入鸭块炒变色后放入开水,薏米炖1小时。汤锅中放入冬瓜和少许盐,中火炖20分钟即可。

功效:滋阴降燥,祛湿健脾。

   3.赤小豆粥

【材料】 赤小豆 50 克,粳米 50 克。

【做法】 先将赤小豆用温水浸泡 2~3 小时,之后连水带豆一起放入锅 中熬煮,将烂时放入洗净的粳米,煮为稀粥即可。

【用法】 早餐食用或早晚温热顿服。

赤小豆健脾去湿、利水消肿,祛湿效果更好,常作药用,喝了用赤小豆煲的汤后,小便会增多,体内的湿热之气可通过这种方法排出体外

  4、赤小豆煲鸡

【材料】赤小豆90克,去毛及内脏的母鸡1只。

【做法】将赤小豆放入鸡腹内,用竹签将鸡腹切口闭合,加入适量的水煲汤,食用时加入适量的食盐及调味品,食肉喝汤。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利湿、利尿消肿,对春季四肢浮肿、手脚沉重及腰部重坠不适感等有效。

5、砂仁陈皮鲫鱼汤

【材料】砂仁6克、陈皮1/4个、鲫鱼300~400克、芫荽4棵、生姜3片。

【做法】砂仁打碎;陈皮浸泡去瓤;芫荽洗净;鲫鱼宰净,去鳞、肠杂,置油锅慢火煎至两边微黄。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个小时,调入适量芫荽及食盐和生油便可。

功效:健脾祛湿。

6. 艾叶煮水泡脚

【材料】艾叶 50 克。

【做法】将艾叶放入沸水中煎 煮约 15 分钟,待水温稍低后, 就可以把脚放入药液浸泡,每 次浸泡 15~20 分钟,水凉后可 加入热水。每天晚上都用艾叶煮水泡脚。

艾叶有温经散寒之功,泡脚后可以辅助去除体内寒湿,帮助恢复身体。泡脚时以微微出汗为宜,不要大汗,因为大汗伤阳,得不偿失。

 如果用了以上方法,都未见明显疗效,那就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对症下药,服用中药调理了。

【本期科普指导: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宇展】



王宇展

副主任中医师,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委员。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在省中进修时,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意教授,擅长中医内科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治及养生保健。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