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嫉妒是如何来的...

来源: 淄川卫生计生/zcwsjs

 

-  Expert column  - 

现任孙瑞雪教育机构宁夏教学督导,银川、北京地区教学管理负责人,宁夏蒙特梭利国际学校小学部教学校长;李燕老师擅长捕捉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与孩子连接是她生命中的天份所在。


文丨李燕



我的解释是在拒绝儿子的感受...


  


聚餐结束,餐厅前台的照片打印机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儿子拖着我一起参与。我按照步骤分别给儿子和另外一个小男孩打印了照片。


可是,当儿子要求我再给他打印一张时,机器已经不反应了。再读过打印须知后,我告诉儿子:“今天妈妈已经不能给你打印了,因为规则是每人只能打印两张照片。” 


儿子先是不断地追问我:“为什么要给橘哥哥拍照打印?为什么轩轩妈妈不给橘哥哥拍?”


我耐心解释(因为轩轩妈妈还没有弄懂这个打印流程是怎样操作的,所以妈妈就先给哥哥拍照了),换来的是眼圈越来越红的儿子。他扑倒在我的怀中开始啜泣,不断说:“我还想要一张照片,我就是还想要一张。”


这个店里打印的规则是:每人只能打印两张,而这个规则我之前没有留意到。


来往的同事用眼神询问我:怎么了,需要帮助吗?“我报以微笑、摇头。于是我决定离开这嘈杂的环境(火锅店的前台),我抱着儿子走到户外,儿子的啜泣改为嚎啕大哭,边哭边控诉着我,反复的还是那几个问题,我又开始解释,我越解释儿子越愤怒,哭的越厉害,我停了下来,一边无声地安抚着儿子,一边觉察自己:

我的解释是在拒绝儿子的感受,

我在试图告诉儿子,妈妈是正确的。


我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将儿子更紧地搂在怀中,说:“宝儿,你现在很愤怒,妈妈知道了。”

儿子继续大声地哭着,也继续地说着:“你就不照顾我,你为什么要照顾橘哥哥?你还是不是我妈妈?

我说:“是的,妈妈照顾哥哥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

儿子哭的越发伤心,又哭着说:“你总是不能全心地照顾我,你总想着别人。

我听着难受,内在是深深地自责。“哦,是的,妈妈确实会这样。

“你现在必须抱着我回家,一直抱回家或者打车回家到了也要抱着回家。”

儿子更加生气,哭的越发的悲伤:“你必须选一个。”


我选择了一直抱着儿子往家走,也好一路倾听他,同时可以让他痛快淋漓地哭。一路我怀抱着近50斤的儿子,听着他的哭,不断觉知着自己。


"为什么我的事就考虑周全?"


 

儿子又开始重复不断地问了——妈妈为什么不给他拍照、打印?他还想要一张合影的照片,为什么不给他......


感觉儿子能听我说了,我斟酌地说:“因为妈妈在打印照片前不知道每个人只能打印两张,这确实是妈妈考虑的不周全,疏忽了。”听后儿子哭的又厉害了些,他哭着说:“为什么你不先问问再给哥哥打印?”我道歉,这个确实是妈妈的问题。


他又说:“你为什么不考虑周全?为什么你工作上重要的事情就能考虑周全,我的事你就考虑不周全


我无语了,累得停了下来。儿子边哭边打量着我。(我不知道,那一刻儿子是否评估着我的状态,这一份“临在”让我心生佩服,他既观照着自己同时又观照着妈妈。)

“是吗?你这么认为?”我说。

“是!为什么你工作上重要的事情就能考虑周全,我的事你就考虑不周全?”儿子又问。我想了片刻说:“哦,妈妈有时会这样,以后妈妈一定注意。对不起!”


儿子继续投入地哭,我又抱起他往回家走。儿子边哭边重复着同样的话,我认真地听着,然后儿子开始说“狠话”:“我回家要视频告姨姨,让姨姨从北京回来狠狠地把你打一顿......

我要让你干很多活,让你每天都很累,我还不准你睡觉,让你一直陪着我.....

 

看似得不到满足,其实是

对别人分去妈妈关注的嫉妒


 

我实在抱不动他了,牵着他的手往回走(或许是因为说的投入,儿子没发现我没一直抱他)说着说着他停止了哭,情绪逐渐平稳。

 

儿子说:“我问你问题,你如果回答对,我就减去你那些累累的活。”

我欣然同意,儿子说:“你为什么会有一个这么可爱的乖宝贝儿子?

我思忖片刻说:“是因为我每天都认真祈祷得到的。”

“答对了,你可以不用每天干家里那些累累的活了。”

儿子愉悦地说:“好,下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树?”

我想了想说:“因为有树我们的空气更新鲜,我们也会知道什么时候春天来了。”

“错!你还得干哪些活。”儿子立即否决。

“你说为什么?”我反问。

“是让我们有好心情。绿色看起来会让我们心情好!”儿子得意地说。

“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说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有时还没有?”

呵呵,这是我的强项,我答对了,儿子免了我的活计。回到家儿子的心情已然大好。

 

儿子看似要求得不到满足、对物品无止境地占有背后是对别人分去妈妈关注的嫉妒(情绪),还有积压在心底的一份被忽视和不安全。

妈妈站在自己角度对事件的解释只会使孩子更加愤怒,因为这个解释的背后是对儿子感受的不接纳以及对儿子的不理解。


我们常说:“要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但实际上是,我们常常会无意识地顺着自己的惯性思维去判断、去理解有觉知地对自己叫“停”,感受孩子行为、情绪的呼告,发现孩子的需求,谢谢你儿子,又给妈妈上了一课。感谢!


 



相关阅读:

李燕丨你不可以这样对待我,你这样做让我很难受!

李燕丨你感觉妈妈不爱你了,是吗?

李燕丨哭,哭,哭什么?这都是你自己干的好事!

李燕丨孩子的心理,你能觉察到多少?

李燕 | “倾听”是一种态度

李燕 | 先倾听,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