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增加医事服务费,竟是“变相”增加医生收入?!

来源: 医药地方台/yiyaoguanchajia

点击上方“医药地方台” 可订阅哦!

增加医事服务费,其实是拿医药开涮,“腾笼换鸟”增加医生收入罢了!

北京从4月8日零时开始,患者到3600多家公立医院就医,将增加了一个医事服务费,少了原来的挂号费和诊疗费,全部药品零加价。

数日过后,北京这样做又是怎样的改革成效呢?

北京市卫计委计数据显示,主任医师号及副主任医师号就诊人次与去年相比分别减少48.2%和 3.6%;知名专家号就诊人次与去年相比减少19.4%。社区医院则表现为增加,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11.9%。此外,在药品采购方面,累计节约费用3191万元,供应平稳。

看得出,这只是专家号的增减,可并没有说明病人消费量的变化,这样做也许能减缓一些“看病难”,但这仅仅是凭借医保支付手段,通过增加医事服务费,提高医生收入来倒逼病人回到下级医院就诊。实事求是讲,这样的分级诊疗战略措施,并不一定会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许多医疗消费者是因为基层缺乏先进医疗服务才无奈“北上广”的,如今这样用高价高薪棚架高水平医疗技术,只能让大医院医生满意而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广大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

有专家对北京做法持怀疑态度,说需静观其变。其实——

只要知道添加医事服务费的原由及目的就完全可以明白或判断北京这次医改的成功与否。

对于医事服务费,北京市卫计委的说法是,医事服务费不是挂号费的“挪移”,本质是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及挂号费、诊疗费后,对其运行成本和向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医务团队的补偿。体现医生劳动价值,有利于推动分级诊疗格局的实现。

其实他的更深来源是药品零加成和降低药占比,因为所谓的挤压药品虚高价格而采用的集中招标采购与实行药品零加价,减少了医院收入,怎么办?于是高法妙法来了——“腾笼换鸟”,国家有关部门及公立医院管理机构,靶向药品降价及零加价销售让医保基金“亏损”减少并出现积攒,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来提升医院医生的收入,而实际上病人的医疗消费并没有明显的减少。

用有关部门的话讲,只要病人的消费增长幅度有所降低减少就是医改显了成效,比如提出住院病人平均消费增长不超过8%,而实际上对病人的实际支付量在继续增加却没有出台具体政策来对公立医院进行控制。一句话:

占全国总就诊量82%的公立医院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医保基金“巧取豪夺”,医保基金并没有真正用到参保者身上。

也学有人会说,北京添加了医疗事务费,但也大幅度降低了大型医疗检查收费价格,比如核磁、CT降价200元-300元。但其实这样的医疗收费价格调整设计并不科学,也不合理。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高价医疗事务费是每个就诊者都必须支付的,而大型医疗检查的病人使用率是极其有限的。比如河南省原阳县人民医院年门诊量30万人次,但门诊核磁、CT、彩超的总检查量只有约3万人次,如果像北京一样添加医疗事务费而降低大型医疗检查费,医疗事务费可增加收入1500万元,而大型医疗检查减少收入仅800万左右,总收入不降反升!

又有人会说,医疗事务费的主要支付来源于医保基金,与病人关系不大。但是略微指导医改医保常识的人都知道,医保基金由政府财政与个人统筹组成,增加医疗事务费其实就是在攫取参保人员的统筹基金和政府的财政支付。

而这些看似正常合理的医改措施为什么能光明正大分娩降生呢?那就是目前的医疗管理机制体制问题,就是“管办不分”,就是几乎完全的行政主导下的医疗竞争!政府的医保管理机构拿着政府与参保个人的钱,却让政府和公立医院想方设法用高价买单养活庞大的公立医院及其编制人员!

其实收取的医事服务费,如果是医保病人,则由医保和个人共同支付,参保者增加支出,如果是非医保病人,则全部由个人自付。这跟官方坚称“收取医事服务费不增加个人负担”的原则是矛盾的!

又有消息称,近期,医改“样板县”福建省将乐县医院一份医务人员的薪酬清单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主任医师谢汉刚280600元、主治医师肖春林160600元……有人称这是主动对外公开的医改成效——新薪酬制度下的医生高薪收入!

众所周知,福建是“两票制”的诞生地,全国首家医保基金管理机构在这里成立,是全国“挤压”药品虚高价格的先锋部队,该地提出医生是医改主力军,医改成功关键是看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公立医院医生有无积极性,因此,这里一直在医疗薪酬改革上做文章。

但是,该地最为明显的做法也是“腾笼换鸟”,将医生的高薪来源瞄向药品缩水后的医保基金!

将乐县便是他们的典型做法。将乐县医院院长廖冬平说,薪酬改革的资金从哪里来?既不能靠财政拨款,也不能加重群众看病负担,必须“腾笼换鸟”,即调整医院收入结构,降低药品、耗材等虚高价格,增加医务性收入。

该院2015年调整了4000多项医疗技术服务的费用,体现医生技术含量的收费得到提高,譬如手术费提高了40%左右。2013年实行年薪制,医务人员平均收入一下子提高到7.46万元,此后逐年提高,从而出现目前医生年收入近30万的“丰收”景象。廖冬平等基层医院管理人员表示,薪酬改革要顺利进行,还要继续发力挤出虚高药价和耗材的水分,斩断医药集团的利益链条。

很简单、也很明了,福建、北京的医改妙诀其实都是在拿医药开涮,“腾笼换鸟”增加医生收入罢了!

笔者认为,如果全国都去这样做,医改很难有目的上的明确显现,或者说医改是一伪命题,除非将医改目的改为提高公立医院医生收入,激发公立医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但凭心而论,要实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目的,推进分级诊疗格局,就必须对供给侧结构进行改革。必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技术水平,科学合理对待和整治药品价格,增加药品供应,完善应有的医疗设备,鼓励社会办医,强力推行多点执业,推行医疗市场竞争机制,用竞争来提高医疗水平,倒逼公私医疗机构降低医疗消费。

这样,也许能缓解病人“看病难看病贵”。

内容来源:医药地方台(yiyaoguanchajia)

作者:孟庆远

长按指纹

一键订阅

医药地方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