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医改大会上强调并布置十项医疗改革任务,其中,以公立医院改革最为引人瞩目。诚然,主题观点都很正点,但落地实施却很困难。
医改之殇的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博弈,止殇之路又在何方?目前很流行的医改观点是政府保基本、办基本医疗。所谓政府基本的医疗,一个是管付钱,一个是来办医疗,其实这是两回事情。在资本医疗的投资上,社会的医保应该起主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直接来办理基本的医疗。现实却是如今不少医院的发展境遇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不好不坏、半死半活。
长久以来,公立医院在政府势力的笼罩下奠定了雄厚的行业根基,但同时也设下了难以逾越的羁绊。一方面,公立医院领导者往往沿着一条既定路线走完自己的任职道路,很少有人独辟蹊径,开创新流派;另一方面,公立医院的正宗势力有着严格的传承模式、僵硬的师徒关系、固定的医疗流程和传统的操作程序,越雷池一步可谓难上加难。
相当数量的公立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方面硬伤,即内在品质层面与外在品牌管理体系层面。面对喜忧参半、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发展现状,那些不甘退出历史舞台的医院要想获得一个美好的未来,必须有“刮骨疗毒”的魄力,向自己发起一场与对手无关的内部革命。
公立医院受诟病最多的就是一成不变的服务表情以及与体验极差的消费过程。如果这两方面无法得到提升,公立医院所谓的转型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如何让老树发新芽,其背后不仅是舍与得,更是思与行后的破与立。
所谓的基本医疗,全科的、基础的常见病、多发病,从世界各国可以来看,是可以由市场来办的,完全不需要政府直接来办医,它完全可以靠市场平台自己来养活自己。政府来办的医疗就应该来办市场和社会办不好、不愿意办的这部分,它虽在医疗行业中占了一小部分,它应该才是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公立医院。
都说医改难,事实上,公立医院改革更难,是医改中的老大难。症结也许并不在医院本身,总体来讲,中国医改应该统一领导、长远规划。
尽管目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卫生部门等部门联动,分头领导、协调共事,协调难度大,效率极低。 一直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又何在?
现实问题在于,市场化和行政化,这两个名词一直是萦绕在我国医改上空的两片乌云。医改之所以迟迟无法成功,就是因为无法在市场化和行政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因为这两点缺一不可,却又无法太过共存。
很多专家指出,要让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完全市场化,让公立医院加入的市场的潮流中。但是这样一来,公立医院就名不副实,没有公益性,完全自身利益化,这是与医改的本来目的所背道而驰的。而如果不加以改变,那么现况也非常的不堪。医药产业上游的药品生产和经营环节实现了高度市场化,而医药产业下游的医疗机构始终坚持行政化,两者的矛盾难以调和。
因此,谈公立医院改革,就得从去行政化开始,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取消医院院长任命制,不要让院长做得像局长县长一样。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也许医院是管理水平就提高了,院长也不用请卫生局领导吃喝了,出了医患纠纷,这么一大笔钱也许就不是院长一个人可以开支了。
从罗湖医院一起重大医疗差错引爆出来的各种问题看,确实值得深思。譬如,职业化院长具有系统分析和系统思考的素养,处理医疗差错的第一步,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人,如实充分与患方沟通,尽力取得家属谅解,依法合情合理赔偿,不是简单地处理当事人。而行政化院长则将集体利益抛之于脑后,为了自己院长的帽子凭什么就可以开支出148万?他是否有这个权力?
一起医疗差错,折射出公立医院管理的症结,戳破公立医院的脓包集中暴露了公立医院的“行政化体制”弊端。但愿,戳破了脓包,公立医院之病能快点好起来。
客观的说,中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改革,从收入结构来说,90%都是市场来的收入,政府投入很少,这种结构不是公立医院。真正的公立医院就是应该主要是政府投入的,是公益性的。提供低价的甚至免费的服务,才是名副其实的公立医院。
首先
“管办不分”、“以药补医”等现行卫生行政管理体制的难题,实施开单提成,反映了管理方法的欠缺。开单提成是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的,主要是可能刺激医生过度检查,加重病人负担。公立医院具有逐利性而未实现市场化。
其次
政府对医疗行业的价格管控过死,医疗价格服务体系体现不出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这些问题都是医改走进死胡同的根本原因,也是公立医院衰落的致命之处,症结在于忽视品牌资产的培育和延伸,缺少机制上的创新,时过境迁之后难免“人老珠黄”。
凡是那些传承与管理成功的公立医院都着眼于以下几点:力保产品口味的原始与正宗,使竞争对手难以复制;不断创新,适时调整,满足不同时代的消费者需求;注重品牌形象维护以及文化底蕴的传承。而那些管理不善医院则核心产品、人才和技术不断流失,最终难以顺应市场做出相应的变化。
所以,就会有人认为,废除中国特色的医院等级之分和医师职称评审是比较理想的。问题是,在没有一套成熟而科学的评估医院资质和医生水平的机制出来前, 其中职称评审的取消,是否能让医生回归看病有待商榷。废除说得有些早。这也意味着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化及非教学医院专家主任的陨落式消失,对中国卫生系统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事实上,最重要的核心一是对医师的自由执业权管控过死,特别是主治以上级别的临床工作者,从事医疗运营的管理人员,比起对政策本身的解读和讨论,可能更关心工作身边的事(待遇、业务相关知识、医患关系、职称考核....)或是医改政策(如多点执业)对他们的实际影响和可能发生的变化等。
作者:郭俊 原省级三甲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资深民营医疗行业观察与实践者、民营医疗运营管理职业院长。
我是笔杆子
投稿邮箱
【zgxyws@y-】
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