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医院考核以后再不“单兵作战”!再小也得是个“医联体”!

来源: 县域卫生/zgxyws88


导语: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到目前为止,国家已经给出了医联体建设的标准模版和可操作性路径,这次是认真的。 

4月14日,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于近期发布。

 

这是继今年1月23日发布《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又一个医联体工作重要文件。至此,医联体建设的路径更加清晰。

已经打好样儿了!医联体就这么建

 

医改成功与否,在于建立五大医疗卫生制度。而五大医疗卫生制度之一就是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分级诊疗制度的两大重要抓手。”王贺胜在会上介绍,深化医改以来,逐步形成了四种较为成熟的医联体模式,可供借鉴:

 

一是以深圳罗湖医疗集团、江苏镇江康复医疗集团为代表的城市医疗集团模式。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二是以安徽天长为代表的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有效衔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三是以北京市儿童医院儿科联盟为代表的跨区域专科联盟。由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的作用,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补位发展模式,提升疾病救治能力。

 

四是以中日友好医院远程医疗网络为代表的远程医疗协作网。由公立医院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按照医联体组织构架,医联体主要分为城市组建医疗集团,县域组建医共体,跨区域建立专科联盟,边远贫困地区主要组建远程医疗协作网。从利益纽带的角度,可以将医联体分为两种类型,紧密型医联体和松散型医联体。

 

刚刚于4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紧密型医联体就是要建设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

 

“形成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落实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由无序竞争变成有效协同,由过去医院只关注自身发展,变成统筹考虑医联体整体发展。这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在吹风会上指出,从长远来看,如果医联体各医疗机构分工明确了,定位清楚了,与医联体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来了,紧密型医联体的效果会更好。

 

“所以,目前我们是鼓励建设紧密型医联体,不做硬性要求,可以多种形式。紧密的也好、松散的也好,都要围绕着服务、责任、利益和管理四个共同体推进。”

医联体建设专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也是地方卫生计生部门和医院院长们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而这一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规划完善。

 

王贺胜在会上介绍,以2017年为节点,分两个阶段推进。2017年,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6月底前各省份都要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年内综合医改试点省的每个地市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

 

建设医联体,核心是解决四大动力机制问题:

 

一是通过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充分调动三级公立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好大医院“舍得放”的问题

 

二是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等多种措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水平,解决好基层“接得住”的问题

 

三是通过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检查、住院等服务,畅通术后恢复期、重症稳定期等患者向下转诊通道,解决好患者“愿意去”的问题

 

四是通过探索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人员流动、分配激励、医保总额付费等机制,解决好政策“要配套”的问题

 

医联体考核也是认真的

《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医联体内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统筹人员调配、薪酬分配、资源共享等,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实现诊疗信息互联互通。

 

“最重要的是要由强调单个医疗机构的效率,转向强调整个医疗服务系统的整体效率,要构建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梁万年指出,要完善考核机制,将服务的数量、服务的质量、老百姓的满意度、老百姓健康水平的改善以及整个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作为医联体评价考核的指标。“评价一个区域、一个系统,最小的单元是医联体的效率、效果和成效。”


建设好医联体,最终可以为人们带来以下四方面的“获得感”:
 


一是能让群众就近就医。在充分发挥三级公立医院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实现基层首诊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鼓励医联体内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等。

 

二是能让群众便捷就医。建立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对部分慢性疾病签约患者提供不超过2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服务。鼓励通过延伸处方、集中配送等形式加强基层和上级医院用药对接,方便患者。

 

三是能让群众获得全面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吸引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不同功能的医疗机构加入,围绕群众健康需求,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让群众得到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四是能让群众节省医药费用。对医联体实施医保打包预付,以及通过医保经济杠杆作用,维护群众健康,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投稿邮箱

【zgxyws@y-

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