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质量如何提升?协和医院:应用现代管理理念,提升用药安全水平!

来源: 鑫泽源药业/jlsxinzeyuan

3月31日,记者从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药品流通监管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七届药学品管圈研讨会上了解到,协和医院通过实施品管圈改进药学管理理念和方法,降低药物不良事件和耐药性,提升了药学质量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合理用药。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


其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1962年,日本的石川馨博士创造性地开展了品管圈活动,首先用于制造业领域,随后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其中也包括医药领域。


近年来,品管圈(QCC)在医疗机构逐渐盛行。作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一种重要方法,品管圈在医院流程优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医药分开的背景下,医院门诊药房不但要调配药品,还需向患者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提升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改进系统避免出错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于晓初认为,医疗服务的本质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至少要做到“首先,请不要伤害”,而用药错误是导致患者受到伤害的常见原因。


据美国医学研究所报告显示,2006年可预防的用药错误约150万起。在美国大型教学医院,大约有6.5%住院患者受到药物伤害,大部分错误发生在开具处方和处方调剂阶段。


“传统管理理念认为人不应该出错,结果是苛责个人,而现代管理理念认为人容易出错,所以要进行系统改进,避免一切出错的机会。”


于晓初表示,用药如用兵,建立系统思维和持续改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才能将药物不良事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建立高度可信赖的医疗质量安全体系,形成全员主动改进,高度负责的医疗安全文化,实现“患者安全”梦。


据了解,近年来协和医院通过鼓励不良事件报告,借鉴、运用品管圈质量分析改进方法,对全员进行不良事件培训,建立了“犯错也难”的工作系统,逐年提高用药安全水平。


“不良事件分析应强调非惩罚性,‘对事不对人’,最终目的是从问题中学习和改进,整体从‘指责文化’转向‘系统改进’,全体医护人员改变观念,做到主动上报。”


于晓初介绍,质量分析改进方法有RCA(Root Cause Analysis,根因法)、因果图(鱼骨图)、柏拉图(频次+累加百分比)等,目的是问明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如何不再发生。


比如针对剂量错误和途径错误,电脑系统界面直接可查;


针对重复医嘱或错误医嘱,电脑有信息提示,能够进行技术防范;


针对患者服药错误,护士使用的PDA和智能核对能够有效避免。PDA、自动包药机、自动发药机、自动储药柜等系统装备的使用,使护士从技术上防范差错发生。


对于特殊药品,如毒、麻、精、危等,每一种都有统一的警示标志,相似药也有特殊的警示标志贴于外盒,并且做到分开放置。


除了以上具体措施以外,协和医院还加强了药品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了用药安全相关制度、规范,目的就是从根本上避免差错再次发生。



抗生素使用分级授权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说过,“抗生素耐药性会忽视年龄、国籍等种种因素,对所有人都造成影响。”如果不引起重视,“二十年后我们又将回到一次感冒或一处伤口就会致死的艰难时刻。”


2014年12月,英国《全球反抗生素滥用报告》提出,如果找不到应对耐药菌的方法,到2050年全球每年会因此多死亡1000万人,造成100万亿美元损失;在中国将有100万人因此死亡。


品管圈在抗生素使用管理上也获得较好的效果。协和医院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了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办公室;在相关制度上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分别有不同的权限;对抗菌药物处方实行多科协作、点评公示,并纳入绩效考核。


目前全院门、急诊处方合格率维持在99.60%。协和医院每年定期开展规范化培训与考核,采取专家授课,网络、现场、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并举,医生经考核合格方授予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另外协和医院还拥有抗菌药物的应用技术支持,如院内网络每季度发布医院病原菌和耐药菌分布及感染趋势报告,药剂科进行分析,感染科提出对策;同时,开展抗生素讲座,药师科室交流培训等。


针对特殊感染病例,协和医院专家组会进行讨论,深入一线制定抗生素用药方案。


多措并举之后,协和医院10项国家控制指标全部达标,2014年~2016年多重耐药菌感染呈逐渐下降趋势,医院感染现患率连续四年下降,抗菌药物管理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