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2.0时代开启,更注重患者临床获益

来源: 药时代/DrugSNS

(来源:生物探索)

2017年4月15日,逾两百位海内外肿瘤临床专家齐聚上海,参加由领星生物主办、《NEJM医学前沿》协办的“独具匠星,领驭全程”2017领星肿瘤精准医疗国际峰会,并就“精准医疗2.0时代”肿瘤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新技术应用展开深入探讨。


当天会议期间,“肿瘤精准用药临床研究基金项目”也宣布启动。据了解,该项目是由领星生物主导,为支持临床医生对中国癌症患者的精准用药过程监测,以及临床耐药过程和耐药驱动的临床研究


生物探索有幸在会上采访了领星生物创始人许强博士,以及西雅图瑞典癌症研究所(Swedish Cancer Institute, SCI)执行董事、MD安德森癌症中心前副总裁、领星生物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Thomas Brown博士,谈谈他们对精准医疗2.0时代的发展趋势的看法。


峰会的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肿瘤患者对精准医疗环境下更多实质性临床获益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以二代测序为基础并以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为目的的推广模式已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许强博士


许强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我们倡导为中国患者提供“全时全程”的精准医疗服务,开启精准医疗2.0时代。今天启动的“肿瘤精准用药临床研究基金项目”以及此前的 “康新源TM千人行”项目(为一千名中国大陆癌症患者提供免费精准医疗临床路径推荐服务),都是围绕患者的临床获益开展的。


那么何为“全时全程”?许强博士进一步解释到,即领星基于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最全面基因变异数据,与患者病例资料和终身随访结合,打造完整的“基因+临床”精准医疗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可实时监测肿瘤细胞动态构成的定制化循环肿瘤DNA监测产品以及海外资源对接服务。这种贴合患者临床需求,以患者临床获益为导向的精准医疗全新发展模式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Thomas Brown博士


西雅图瑞典癌症研究所(Swedish Cancer Institute, SCI)是拥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全球知名的肿瘤研究机构。Thomas Brown博士随后也介绍了SCI对“精准医疗”的定义有双重含义:一,借助患者(或者患者肿瘤)的遗传及分子信息确定引发癌细胞的基因变异,再通过靶向药物在适用的情况下灭活癌细胞;二,针对每个患者独特的心理、社会和精神需求提供完整的支持性护理。


基于这一理念,SCI从人口健康、预防、诊断、预后、治疗和生存等方面统筹设计精准医疗项目内容,结合基因测序技术、恪守伦理要求的执行机制以及随访和信息更新等严谨流程,建立包含患者癌症类型,分子检测结果,实验室、病理和影像学结果及个人病史等信息的数据库,使深入挖掘患者数据和科研成果,制定针对带有特定基因变异的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成为可能。


“目前精准医疗的发展是技术走在行业的前面,还未有统一的标准,不能只抓概念,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许强博士如是说。


Thomas Brown博士对许强博士的观点表示赞同,精准医疗是一个颠覆性的理念,发展非常快,现在美国也没有相关标准。他乐观地表示,中国或将成为世界精准医疗的引导者。


附峰会专家演讲精华分享


以基因组学指导脑瘤的靶向治疗和临床试验


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脑瘤中心执行董事、神经肿瘤部主任Tracy Batchelor博士围绕“脑瘤的靶向疗法”和与会专家分享了在精准医疗时代下,脑瘤基因变异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性。


Batchelor博士指出,在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等不同癌种中,都存在着典型的基因变异模式,FDA也已经批准了数十种靶向药和一批临床试验。在脑瘤中, EGFR、IDH1/2和AKT等驱动基因变异的检测也影响着患者的实质性临床获益。他介绍了这些基因变异对脑瘤不同亚型临床分期和治疗策略的指导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基因的临床证据也正是领星胶质瘤指南精缩版(10项基因)产品设计的依据。最后,Batchelor博士就肿瘤脑转移的分子驱动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案例分享,并介绍了美国脑转移相关临床试验的目的和初衷。


4月10日,与领星同属于综合医疗服务集团——嘉信控股的嘉会医疗与美国麻省总医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不仅增强了嘉会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也为领星向患者提供国际最新药物、治疗手段和临床试验等肿瘤治疗的临床资源,带来了优势。


肺癌治疗:从细胞毒药物化疗时代跨入免疫治疗时代


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领星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陆舜教授带来了关于“肺癌的免疫治疗”的报告。他强调,利用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让患者主动免疫并临床获益,已经成为化疗失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陆舜教授还为与会专家介绍了其他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如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 TMB),并特别引用不久前刚发表的TMB与肿瘤免疫治疗相关性的一项CheckMate 026研究成果,讲解了使用全基因组测序进行肿瘤基因突变谱的检测评估TMB,从而指导非小细胞肺癌一线PD-1用药的有效性。


他强调,未来,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应联合放化疗、靶向和免疫疗法,优化各种临床评估和检测手段并拓展跨适应症的研究,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免疫治疗:以新视角为肿瘤临床治疗带来新希望


作为PD-L1的发现者,同时也是首个PD-1/PD-L1封闭抗体临床试验的发起人和主要参与者,耶鲁大学肿瘤免疫中心主任、领星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陈列平博士在题为“肿瘤的免疫治疗的原理”的报告中,详细回顾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并以详实的案例说明,免疫治疗在为肿瘤患者带来临床获益方面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博士表示,通过将抗体药作用于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的淋巴细胞周围区域,可直击免疫缺陷的微环境,对免疫缺陷的局部进行“矫正”,利用恢复正常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相抗衡。因此,相比传统的放化疗等方法,大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的耐受性更强。同时,他还强调了肿瘤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上的具体问题以及未来有关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更多发现可能。

End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欣赏《中国生物制药强势崛起 乘风破浪正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