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关于鼠疫(1)

来源: 黄南卫生计生/hnwsjs01

鼠疫为什么被称为“黑死病”?

      是由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感染了后发病急剧,寒战,高热不退,剧烈,淋巴结肿痛,眼睑结膜及球结膜充血,甚至出现意识不清,,咳血痰,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由于、缺氧,导致病人口唇、颜面及四肢皮肤出现紫绀,死亡的患者甚至全身紫绀,皮肤呈黑色,故被称为“黑死病”。

    在世界上曾发生过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洲,死亡不计其数。最严重时仅伦敦1周时间的死亡数就达到2000多例。这次流行持续了近300年,清代乾隆壬子癸丑年(1792~1793年)间,从云南开始,我国许多省出现了。当时我国有一位年轻的诗人叫师道南,正好在云南省赵州,亲眼看到当时流行的惨酷状况,并写了一首《鼠死行》的诗。诗中说:“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师道南写完此诗不久,便感染了死去。第三次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传播了32个国家,死亡上千万人。

    由于传播迅速,病死率高,因此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首。我国一直对进行严密的监控,尤其是的自然疫源地,防止在我国的传播。

    尽管20世纪后期,随着抗生素的应用,防疫措施的不断完善,人间的流行在我国曾一度消声匿迹,但鼠间的从未间断,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旱獭鼠间流行频繁,且不断有少数导致人类感染的事件发生。我国近三十年来的病例中,有95%是由旱獭传播的。因此我们仍要警惕疫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