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 会议指出,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基层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
这是在今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及医联体后,国家又一次高调强调医联体落地。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进行了细化,但只字未提降低药价:
1.因地制宜探索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县级医院牵头,组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城乡医疗机构或专科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医联体,大力发展面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建立医联体。
2.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促进资源下沉。
3.加快落实分级诊疗机制。鼓励和引导居民到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检查、住院等服务——推进分级诊疗。
4.探索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分配激励机制。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将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纳入考核。
国务院常务会议反复提到资源共享、资源下沉、分级诊疗等,达达认为,这才是国务院推进医联体建设的用意所在。但是,医院组建医联体,最原始的冲动恐怕是建立在团购基础上的药品降价,其次才是资源整合与分级诊疗。所以,压低药品价格是医联体成立后的动作标配。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措辞中可以看出,今后政府将大力推进组建医联体,而且速度会越来越快。其实,在国务院推动这项工作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在探讨组建医联体,其中最原始的冲动是增强议价能力,与药企进行价格谈判,最终降低药品价格。
由此可以预判,今后各地成立医联体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药企进行价格谈判——二次议价。因此,药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面临医联体对药品价格的打压。企业的营销模式也面临重构。
1.医联体模式下,大中型商业更有优势成为药品配送商。成立医联体前,一家中小型商业公司也许还可以搞定一家医院的药品配送,但成立医联体后,中小型商业将明显失去优势,医联体大多会选择大型商业作为药品配送商。对中小型商业而言,面临着一个抉择:转型!
2.如何对冲降价压力?
第一,一般而言,医联体以团购方式打压药品价格,会以“带量”作为激励。因此,作为药企,一定要利用好“带量采购”这个救命稻草!力争多上量,稀释降价压力。
第二,利用好合同的回款条款,如果能做到让医院能及时回款,对药企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能对冲一部分降价的压力。医院给药企的回款周期是3个月,有的甚至长达半年乃至一年。回款周期越长,药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企业要尽量把回款期缩短。
第三,压缩营销成本,包括物流、推广、管理等成本。
3.药企在营销上要主动适应医联体模式。既要关注二级以上医院市场,也要关注基层医疗市场。如果只做大医院市场,很显然,在医联体模式下,企业只能获得大医院的部分药品市场,而通过分级诊疗转到基层的药品市场,药企就难以获得。
(作者:达达君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本公众号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投稿邮箱:285440969@qq.com)
- END -
广告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