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医学是一种宗教医学,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它是道教徒围绕其宗教信仰、教义和目的,为了解决其生与死这类宗教基本问题,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医学体系,也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道教医学以黄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以气为本和形、气、神三重结构的人体观,以及五运六气说、天地人周期、节律相关说等为理论基础。同时,道教医学还以五行、八卦、九宫、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道教常用符号体系与人体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等相对应、相结合来进行阐述、发挥和临床应用。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构成,在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即所谓“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原理。古人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成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道教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创医药,直至东汉时期道教的正式形成,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医学一直是和“道”文化交融互渗,密切相关,同步发展的。道教形成并在以后传播及发展过程中,历代高道大德又秉承了以医弘道、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医疗救助,精于探索医典药方,为中国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历史高道,更是以医学理论宏富、医德高尚、医技精湛而彪炳千古,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