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发制药——从楚雄彝州飞出的巨龙

来源: 龙发制药/Longfar-online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维系民族生存繁衍的过程中,以各自的生活环境、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为根基,创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我们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称为民族药。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里指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组成部分。


近年来,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相继被纳入《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多项国家重要战略规划,尤其《中医药法》的出台,使民族医药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彝族,中国西南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在7000多年历史中,彝族把对于自然和神明的信仰,关于生命与健康的智慧,源源不断地融入到彝族医药中。


彝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第三大民族医药,是中华医药的瑰宝,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


云之南,中国版图上的一片净土,这里独特的立体气候和纯净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中医药选材的天堂。


云南龙发制药,始建于1967年,以“彝药传承,造福人类”为宗旨,致力于民族医药精髓和西方现代药物科技的创新整合,扛起了彝族医药发展的大旗。


龙发制药把药材选材作为制药的基础,充分发挥云南本土药材的质量优势,严把药材选材的第一关,开发了集合药材种植、选材、加工的生产链,以彝族天然植物药为主打进行药物研发制造,同时涉及中成药、彝族医药、化学药等诸多药品领域。




目前,藏、蒙、维、傣四大民族医药都得到较好发展,彝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青黄不接,濒临灭亡的状态。通过具体的沟通与调研,对于彝药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发展有了较为系统全面地认识。彝族医药在传承及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经费保障不足。虽然政府都制定了许多促进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财政投入能力有限,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彝族医药医疗服务系统薄弱,不适应彝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专业化的彝医药研究机构、医疗机构、教学机构以及配套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彝医彝药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形成。彝医医师还未纳入国家资格考试范围,严重制约彝族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人才方式已远远不适应彝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全国的彝医药专家已严重老龄化,没有规范化的医药教育背景,师承后的彝医很难考得执业医师证,很多彝族青年认为学之无用,彝医药的传承“青黄不接”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人才日渐匮乏和开发利用层次较低。发展彝医药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民族彝药的传承和协调发展缺乏系统的政策保障机制。

 针对彝族医药的现状,实现广大彝族人民和各级政府对彝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彝族医药文化传承和生物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设立彝族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专项基金,加强彝族医药机构专业化建设;


加强彝医药专业化教学机构建设,支持国家级彝医师资格认定工作,为彝医药文化传承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彝药政策研究,促进民族医药文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加快彝医药产业发展;


重视彝医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开展彝族药用资源的培育,强调道地药材开发和应用;


构建与丰富彝医药的文化内涵,科学普及彝族医药,以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彝药发展。


彝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被外国学者赞誉为“世界上最具盛名的医种”,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尤其在一些疑难杂症、大病、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聚焦做好彝族医药对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及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龙发制药作为国家民委认定的民族药生产企业,也是彝药品种最多的药企,坚实的举起了彝药发展大旗。先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全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云南名牌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等100多项殊荣,成为民族医药界的典范。


2017年4月27日,云南龙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即将在北京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彝药第一股,正式开启中国彝药的资本经营之路,传承博大的中医药文化。


健康地球,健康人类

良心制药,诚信做人

传承彝药,发扬彝药




彝药龙发     健康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