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论|基层慢病管理症结在哪?光培训没用!

来源: 县域卫生/zgxyws88


31岁的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质管办主任徐白生第一次来到北京协和医院礼堂,是2017年4月22日。

 

他作为基层医生代表参加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主办,中美健康峰会、搜狐健康协办的“2017中美医生领袖论坛”的沙龙环节,与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谢启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余学锋、《中国县域卫生》常务副总编辑蒋乃珺、留美生物医学博士吴欣江和社区、家庭医生代表周浩等同台探讨“基层医生在健康管理中的角色壁垒”的话题。

 

认清医生的角色与价值

 

在徐白生发言之前,他聆听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的主题演讲。刘院长呼吁的“中国医改的下一步要保护医生利益并实现医生价值”说中了徐白生的痛点。

 

毋庸置疑,救死扶伤的职业属性让医生成为一种神圣的职业。附加在神圣感中的社会责任重、成才周期长、职业风险高、知识更新快以及服务内容广这五条突出的职业特点让仅仅参加工作四年的徐白生深有体会。薪酬和待遇不能与付出相匹配,成为中国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的职业困惑。

 

刘远立院长语重心长地提出自己的解惑答案:“养家糊口的方式有很多,但一旦选择穿上白大褂,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要甘愿受埋怨和不理解,甚至选择牺牲,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要学医。”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袁钟教授说,医生的神圣感赋予了医生的使命感,基层医生应该是当地最受尊敬的人,应该是当地的领袖人物。“这是医生的价值,也是医生应该享有的社会地位。”

 

提高基层医生内驱力

 

解决了价值观上的疑惑,业务方面的问题才是基层医生每天工作中要解决的。这两年来,工作在县医院的徐白生已经对“分级诊疗制度”、“大病不出县”、“提高基层慢病防控水平”等政策耳熟能详,但如果仅仅停在政策的呼吁上,没有基层医生诊疗水平的真正提高,最后都是“看上去很美”。

 

提高医生技能,培训是最常见的方法。但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余学锋教授认为,提高基层医生特别是乡镇医生的技术水平,光增加培训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三方面深层次解决问题:一是重视基层医生,让基层医生的待遇与他们所承担的工作相匹配;二是通过提高内在驱动力促使医生自我学习;三是,基层医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政策必须发挥作用。

 

徐白生也讲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学习是医生自己的事情,谁也代替不了。“我自己现在也在管理11个微信群,也有多种形式的培训,但也不是简单的培训而已,关键是要通过这些群的交流互动激起乡村医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我们的激励,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去更深入地挖掘他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使他自己获益,最后让他自己提升,使得患者跟他能够建立信任度。”

 

慢病防控落实在基层

 

“基层医生要做当地群众的健康守门人”这样的表述,徐白生不止一次在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的讲话中看到。具体到工作落实中,还有很多细节待考。

 

比如,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谢启麟提出,基层慢病管理有两个问题,一是谁来管,二是怎么管。

 

“国家在很多地方做过糖尿病筛查的项目,这里面要发挥更多的基层医生力量。这就需要搭建县医生—乡镇医生——村医的医疗服务体系。比如,在修水县当时是以修水县人民医院为一级,乡镇一级,村一级。村医经过培训把一些糖尿病或者经过受训认为可疑糖尿病的村民送到乡级来做简单的测试。”谢启麟建议,基层医生要与当地居民建立信任,还要提高为当地居民服务的效率。

 

基层要做好慢病防控,余学锋教授给出的建议是,一是借力公众舆论和互联网传播,做好防控慢病重要性的传播,同时要剔除媒介中的虚假广告;二是对患者面对面进行不定期的教育;三是统一规范的临床指南要落实到位,保证基层医生的知识更新。


我是笔杆子

投稿邮箱

【zgxyws@y-

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