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遇到血管难找的病人,有些护士习惯抓起病人的手背「拍!拍!拍!」。拍打确实能够使静脉充盈,但拍打会刺激血管壁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特别是在穿刺过的手背部位进行拍打时疼痛会更加明显,最终导致患者心理感觉不舒服及对护士穿刺技术的不信任。本文将介绍使静脉充盈的几种方法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案例分享:如何找到不显露的静脉?
患者,女性,58 岁。入院诊断:1. 乙状结肠癌术后多发转移(IV 期)2. 左乳腺癌术后(pT2N1M0 IIa 期)。
此前该患者已经留置过 4 根 PICC,做过多次化疗,包括使用过氟尿嘧啶等药物。最近一次因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于 2017-01-23 拔除 PICC。
本来该患者的静脉就属于细、脆的那一种,留置针留置时间很少超过 3 天,通常可供选择的部位已经很难找到。
结合该案例,笔者向大家介绍一种如何找到不显露静脉的方法。
两根止血带的方法
一根绑在肘关节处,另一根绑在腕关节下,如下图,在前臂的背侧可以看到静脉。用右手食指横向来回触摸皮下若隐若现的静脉,能感觉到静脉的弹性。
2. 选择走向相对来说比较直的一段静脉进行穿刺,穿刺时要考虑到进针后导管固定的方向和对患者活动的影响,见回血后松开止血带,见下图。
3. 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生理盐水冲管后接上液体。
小结:
肿瘤病人的血管一般细脆,尤其是长期输液的患者,静脉条件并不理想。在选择静脉时要摸清血管的弹性及深浅粗细,穿刺前要仔细看清血管走向。
选择静脉的原则,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寻找血管,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避开血管和静脉瓣。在找不到静脉的情况下不妨试试在非常规部位找找静脉,或许可以找到可供穿刺的静脉。
下图是该患者曾经留置过的部位。
小技巧: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办法
1. 两根止血带法
适用于消瘦、血管不固定、静脉不充盈的病人。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
方法:
前臂: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
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上方,另一根扎在 2~5 指的第一节指节处。
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上方,另一根扎在足部 1~5 跖骨处。
扎止血带时也有一些技巧,如可以将止血带置于穿刺点上方 15~20 cm,将要穿刺的手或足置于低于心脏处,指导患者张开和握紧拳头。如果患者血压高,则需离穿刺点更远一些;如果患者血压低,在不污染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穿刺点。扎止血带时间不超过 2 min,不宜扎得过紧。
2. 非握拳穿刺法
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目的是充分暴露手背各部位血管。嘱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可嘱其反复握拳、松拳。
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
3. 手指推、压法
用大拇指轻按穿刺的静脉,近心端向远心端轻按,推行 3~5 cm,再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推行。目的是让静脉充盈,易于穿刺。具体操作方法及效果见下图。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取代拍打的方法,而且能使患者的舒适度提高。
1. 用拇指轻压静脉
2. 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推压
3. 推压前后的静脉比较,血管已明显充盈
4. 局部血管扩张法
适用于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不显露、衰竭、肌张力下降及无力握拳的病人。
① 外涂血管扩张剂法:
用棉签蘸 1% 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 3 min 左右,使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
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 8~12 次,2~5 min 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提醒: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
用棉签蘸 2% 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 4 次,适用于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的血管。
② 热敷法:
使用热水袋外敷,或者用热毛巾湿敷等,热敷时间不宜太长,最多 10 min。热敷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主要适用于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血管。
5. 血压计袖带法:
充气至 300 mmHg,尤其对于血管脆弱者。通常需要汞柱血压计可以控制压力和时间。
对于提高静脉针穿刺成功率的小技巧,你有何见解?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分享。
小儿静脉输液技巧
一 用物准备技巧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除备一般静脉穿刺用物外,还应准备如下物品。
①一次性头皮针:选择的原则是根据静脉的大小及深浅、穿刺部位、病人的年龄而定,一般选择4.5~5.5号头皮针。
②剃毛刀:用于剃除穿刺部位毛发。
③小枕:垫于头颈部。
④小号及中号弹力网状绷带:用于穿刺后固定针头。
⑤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吸0.9%氯化钠注射液(连接头皮针进行穿刺):用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⑥小毛巾:因小儿血管较细小,可准备用于热敷穿刺处的小毛巾。
二 病儿准备技巧
(1)穿刺前,应检查病儿衣着情况,不能穿过厚的衣物,因新生儿、小婴儿头颈部相对较短,当病儿穿刺处于仰卧位时,衣着过多,病儿的头部会悬空,穿刺时病儿头部左右摆动时,头部将会失去支撑点,而变得不稳定,不仅病儿感觉不舒适,而且穿刺时血管容易被刺破。
(2)准备1块干燥、柔软的小毛巾衬垫在病儿背部的皮肤与衣服之间,因穿刺过程中,病儿哭闹,大量出汗,背部垫小毛巾可保护病儿的衣服不被汗湿,防止更换衣服带来的麻烦。行头皮静脉穿刺时尽量给病儿穿上胸前开扣的衣服,以避免给病儿更换衣服时,从头顶脱除衣服时可能将头皮针拔出的危险。
(3)穿刺前,病儿不能进食过饱,以免穿刺过程中病儿啼哭、呕吐,胃内容物误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可给病儿进食少量温开水或橘子汁,以防止病儿在穿刺过程中哭吵而导致声音嘶哑。
(4)穿刺前病儿往往啼哭,穿刺的最佳时机是小儿刚啼哭时。此时头皮静脉充盈,容易穿刺。对于长期头皮静脉穿刺,血管不易选择的病儿,可选择在病儿轻微啼哭的状态下进行。但若啼哭时间较长,皮肤潮红掩盖了血管走向,增加穿刺难度,应让家长哄一会儿,待病儿不哭时,隔3~5分钟再穿刺。
(5)穿刺部位皮肤准备 用剃毛J[J剃除穿刺部位周围约5cm2:范围的毛发,为穿刺后固定做准备,毛发剃除时注意防止剃破头皮,造成感染。
为了避免剃破病儿头皮,还应掌握以下技巧:首先用温水或75%乙醇将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浸湿,让助手扶好病儿的头部勿左右晃动,操作者左手固定头部,右手小拇指及手掌尺侧紧贴病儿头部做支撑点,大拇指、示指、中指持剃毛刀,与皮肤平行的方向轻轻地剃除穿刺部位的毛发,对皮肤表面不平整的病儿,更要把握力度和角度,避免刺破皮肤。
三 选择血管技巧
1.头皮静脉穿刺时,首先要鉴别动、静脉 动脉触之有搏动感、较粗,外观呈紫红色,较充盈,管壁较厚,不易被压瘪,易滑动,穿刺后回血快,血色鲜红,液体注入时周围组织呈树枝状立即变白,甚至出现局部搏动;而静脉触之无搏动,啼哭时充盈明显,外观呈浅蓝色,管壁较薄,易被压瘪,较易固定,不易滑动,液体滴入顺畅。
2.促进静脉显露技巧 头皮静脉穿刺时应选择充盈好、弹性较好、不易滑动且较粗直的静脉,对于皮肤黝黑、长期静脉输液显露不清的静脉,可采用拇指推压的方法。穿刺者以左手拇指、示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皮肤,右手拇指置于静脉走行方向自左向右横向推压该处皮肤(推压时稍用力)反复数次,直至局部出现一段长约1.5 cm的充盈血管时迅速穿刺。
3.肥胖儿童 常常在头皮边缘才有细小静脉显露,因此,选择血管时应沿着发际耐心寻找,仔细辨别毛细静脉的走行,必要时可用75%乙醇棉签反复擦拭数次头皮静脉部位皮肤,刺激血管充盈扩张。
4.脱水的小儿 按解剖位置用示指触摸静脉,绷紧头皮,局部皮肤上出现一条浅形的凹沟即血管,该部位血管进针感觉好,回血率高,易于穿刺成功。
5.头皮静脉选择技巧 护士在穿刺前必须保持冷静、沉着,要熟悉病儿的病情及头皮静脉的解剖位置。小儿常选用的头皮静脉有额正中静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枕后静脉及其属支等。其中颞浅静脉始于颅的顶部和侧面的静脉网,其外耳门前方,可摸到颞浅动脉的搏动,颞浅静脉细长浅直,不滑动,暴露明显,是头皮静脉输液的最佳部位。耳后静脉位于耳郭后方,较为固定,且较粗直,显露清楚,也是穿刺时优先选择的血管。
四 穿刺技巧
1.选择合适的光源 头皮静脉穿刺时,光线应充足,但应以不刺眼为度,以免过于耀眼的光线导致反光,造成血管选择困难,一般夜晚以60w日光灯为宜,白天尽量选择在自然光线下穿刺。光源应从穿刺部位前方或左侧方向射入,避免直接照射穿刺点,造成反光,影响穿刺效果。
2.摆放合适的体位 让病儿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将枕头垫于肩背部,使头稍往后仰,充分显露穿刺部位,助手或家长位于穿刺者左侧,协助固定小儿躯干、四肢、头部,以避免病儿头部左右摇摆,身体上下扭动。操作者立于病儿头顶,为保证穿刺时手部力量的稳定,穿刺者可坐于高矮合适的凳子上进行穿刺。
3.选择好皮肤消毒剂 静脉输液穿刺消毒时,常选择聚维酮碘消毒、75%乙醇脱碘的方法。但头皮静脉穿刺时,只单纯选择乙醇消毒2遍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显示穿刺部位,因聚维酮碘消毒后遗留在皮肤上的色素影响血管的显露,而且75%乙醇有一定的刺激血管扩张的作用。
4.选择良好的进针点 选择易于固定、针柄可架空的进针点,在血管最清晰处向后移0.2~0.3 cm,让针尖在血管最清晰处刺入血管,同时要注意保护血管,为下次穿刺做好准备。
5.头皮静脉穿刺技巧 因小儿头皮静脉细小,对有一定穿刺难度的头皮静脉,可以采用“一压、二温、三穿刺、四回抽”的方法穿刺。
(1)一压 即用左手示指或中指在穿刺静脉的向心方向,离穿刺点3—4 cm处压住穿刺部位,拇指、示指相对推压数次,以充分显露血管,但松紧要适宜,过松时血管易随皮肤滑动,过紧时易压瘪血管,降低穿刺成功率。
(2)二温 即以50℃左右的热毛巾对选定的穿刺部位进行局部热敷3-5分钟,使血管充盈扩张。
(3)三穿刺 右手拇指、示指前后夹住针柄或拇指、示指上下夹住针柄,使针尖和皮肤呈60°角,迅速刺人皮肤,针尖刺入皮下后,将针梗放平,用几乎与皮肤平行的角度在皮下移行0.2-0.3cm后刺入血管。
(4)四回抽 将头皮针与抽吸0.9%氯化钠注射液的注射器相连接,在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由助手将注射器活塞轻轻回抽,使在进针过程中处于负压状态,有利于回血的观察。若为一人操作,则在进针前将针管反折后夹于持头皮针之手的小指和无名指之间,待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再快速松开反折的输液管,使输液管在进针过程中处于负压状态。此进针手法适用于儿童,可缩短穿刺时间,减少不适。
6.不同病人静脉穿刺技巧 (1)对血管粗而明显固定者,应以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活动者,要左手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经皮刺人血管,此法易成功。
(2)脱水病人 由于组织间液量和血容量减少,病人皮肤弹性差,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充盈不良,可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穿刺时针尖从正面以25。角快速刺人皮肤,然后减少角度轻轻挑起皮肤,当针梗进入约1/4时。针梗稍向下倾斜,以降低角度,将针尖稍抬起,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
(3)肥胖儿童 穿刺时进针角度稍大一点,穿刺时应选择针头斜面短的头皮静脉针,针尖方向与血管平行,持针要稳,避免碰伤血管壁,这类病人血管管腔细、回血慢,为了使穿刺后易回血,可将调节器置于莫菲滴管下端,以距针头60 cm效果更佳。未见回血时,不要急于退针,可试着向后挤压头皮针管,使头皮针管内形成负压,若仍无回血,却感觉针尖在血管内,可松开调节器试滴,观察局部无肿胀,液体滴入顺畅即可固定。
(4)水肿病人 皮下组织积水及静脉压增高,导致血液回流受阻或减少。表浅静脉不易看到或触及,因此应选择粗血管,沿着血管的走行,用手按压肿胀的组织,将水分暂时挤压到周围组织中,使血管暴露后,消毒皮肤25。角快速进针。
(5)新生儿病人 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皮肤柔嫩,所以新生儿的血管比婴幼儿的血管暴露得更清晰,而且弹性差,管腔小,分支多,交错成网状,血管易滑动而不易固定,因此对于一些暴露清晰的血管,以10°角进入皮肤,再挑起皮肤,沿血管方向以5°角进血管,有突破感或阻力消失感时再平行潜行2~3 mm,操作时不可用力过猛,防止穿透血管。对于交错成网状的头皮静脉,以3°—5°角进皮肤,随后挑起皮肤,沿血管方向缓慢以1°-2°角进人血管,这种血管由于充盈度差、管腔小、压力低,所以回血不好,穿刺时针头阻力突然消失后,反折头皮针管回吸即可见回血或用0.9%氯化钠注射液试推少许不见局部肿胀即可判定穿刺成功。
五 固定技巧
小儿头皮静脉相对其他部位虽较易固定,但往往由于病儿不配合,头部晃动较大,或哭闹导致汗多,造成胶布松动引起渗液,因此固定的好坏也是穿刺成功的关键。
1.头皮固定法
行头皮静脉穿刺前应剃净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固定。固定时必须使针头顺血管方向,针柄位置略高于针尖。第1条胶布横贴于针柄处,避免松手后针柄转动方向而使针尖滑落或刺破血管。第2条胶布从针尾处向上交叉固定,不能让针柄架空。第3条胶布在针头前方加固固定,同时将头皮针管以小弧形盘在一侧,弧度要小,以不打死折为宜,弧度过大,易使小儿手指套入抓脱针头。第4条胶布将硅胶管固定在针头的旁侧、耳郭或颈后,防止其在针尾处摆动,摩擦挤压针头,致使针尖刺破血管发生渗液,同时可以避免因不小心碰触或被小儿拽出针头。如果小儿哭闹,满头大汗,应把汗液擦干,再贴胶布,以免胶布不黏。也可选用胶布将针头环形固定头部1周。
2.耳郭固定法
耳郭因汗腺极小,出汗极少,即使炎热酷暑、病儿哭闹不安时,也难见出汗,且耳后无毛囊,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不能达到耳郭皮肤表面。因此,皮肤表面无皮脂以及由皮脂汗液共同形成的薄膜,胶布易固定。另外,头皮针塑料管弯曲固定于近侧耳郭,此种固定法根据力学原理,可使针头免受外力牵拉,不易脱出,并且此固定法可以使输液管置于病儿脑后或一侧,避免输液管在病儿面前晃动,减少病儿对输液的恐惧感。
3.弹力网状绷带固定法
头皮针穿刺好后,将弹力网状绷带撑开,从病儿前囟区中心套人,网状绷带上端撑头顶及前额,下端撑下颌,两侧露耳郭,使头皮针穿刺部位于网状绷带固定范围内,调整位置至病儿舒适。对头颅较大病儿,也可将弹力网状绷带下端沿枕后固定,以减少病儿不舒适。
在对小儿静脉输液技巧认识后,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时候,都是要根据以上方式进行,而且输液过程中,如果孩子身体出现不舒服情况,需要立即进行说明,避免对孩子身体有太多影响,这点家长也是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