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幸被细菌“临幸”,你就有可能要用到抗生素。但药店里的抗生素琳琅满目,每种的使用方法都各不相同,而且大家现在都很关注“避免滥用抗生素”的话题,这吃还是不吃?到底该怎么吃?
什么是抗生素
抗生素,英文是antibiotic,是由某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等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半合成的类似化合物,能干扰或影响特定生物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功能。
服用抗生素的10大误区
“吃错了”型
误区1:感冒用抗生素好得快
这是目前民众对抗生素使用的最大的误区,况且很多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比如常见的甲型H5N1、甲型H7N9等流感,患者发病后3天内用抗病毒药才有用。
病毒≠细菌,主要针对细菌的抗生素不抗病毒,并不能改善感冒症,误用的话倒是会增加患者的耐药性。
误区2:发烧用抗生素消炎
人生病时发烧发热只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种确切的疾病,它可以由很多种除了细菌感染以外的疾病引起,抗生素对于非细菌感染的发热基本无用。
当然,疾病中有很多例外情况,有时发热就是意味着细菌感染,此时要依据专业医生确诊后方可用药。
误区3:抗生素杀菌
拉肚子不一定全是细菌感染所致,比如病毒感染、腹部受凉、食物过敏、药物的副作用来自神经紧张等都会引起腹泻。所以请不要一拉肚子就以为是细菌感染。
“吃多了”型
误区4:多吃几种抗生素,好得快
每种抗生素有不同的抗菌谱,药不对“菌”,就可能达不到应有疗效 , 甚至能增大药物的副作用。
误区5:没病吃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
抗生素不是疫苗,它只能用于治疗对其敏感的细菌引起的感染,并不能起到预防作用。提前吃抗生素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反而诱导出了细菌的耐药性。
误区6:吊点滴用抗生素效果更好
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细菌感染大多是轻中度的,对于这类感染,口服抗生素和静脉应用(即吊点滴、挂瓶)的疗效差别不是很大。相反,静脉用抗生素倒是会增加过敏反应和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
误区7:抗生素要买最贵最好的
只要选用精准,便宜的老药也能取得很好的的疗效。反而,直接就使用最新的抗生素,万一身体产生了耐药性,当以后发生更严重感染时,很可能就无药可医了。
误区8:抗生素不可留用
因为每种抗生素都是有针对某些特定细菌有效,但你这次感染的细菌跟下次感染的细菌不一定就是同一种,所以不能留着吃剩下的抗生素再治疗其他疾病。
“就不吃”型
误区9:症状没了就停用抗生素
有一顿没一顿随便服药要么就直接停药,这是错误的行为。在治疗中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杀灭细菌而不发生耐药,在一开始就进行足够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很重要。虽然在治疗早期会感觉病情好转,但依然要遵医嘱坚持吃。
若随意停药可能会降低原先已有的治疗效果且增加细菌耐药的发生,导致将来可能不能再用这种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
误区10:坚决不用抗生素
坚决不用抗生素,这也是错误的。只要是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专业医生在面对高度疑似细菌感染的患者时,往往会在各类细菌或药敏检查结果出来之前预先用抗生素作为经验治疗,符合适应症即可。
正确使用抗生素原则
最基本原则就是“谨遵医嘱”!
毕竟服用抗生素是门专业的学问,普通人在对用药知识掌握不全的情况下,自然是要遵照正规医院里专业医生的诊断建议服用。
可用可不用尽量不用
一种抗生素能起效就不要同时用两种或更多,以减少产生耐药性的机会。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外用也要尽量避免。
对于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
除了考虑抗生素的抗菌针对性,还必须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比如最常见的青霉素过敏。
避免长期食用抗生素
目前市售的抗生素大多数为广谱型, 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将体内的一些有益菌和非致病菌杀死,可引发菌群失调症或继发感染。
所以对于较严重的炎症, 应采用大剂量短期静脉给药,即打点滴或联合用药, 以减少长期用药的风险。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局部应用抗生素, 也可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发生, 非必要情况下应尽量避免。
一种抗生素若是连续用了3天以上还没效果,即表明致病菌对该药可能已产生抗药性,应换药或采取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注意不同药物禁忌
在同时服用某种抗生素和其他药物时,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询问专业医生,之中是否有禁忌症或其他不良反应。
抗生素可以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 不过“是药三分毒”,抗生素也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 , 例如青霉素过敏的患者若接受青霉素治疗可能会发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链霉素也会引起耳聋。
因此,抗生素不用则以,用必精准。不但选用的剂量 、用药时间要恰当 , 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也要密切注意 , 一经发现要立即停药并采取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