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药转OTC,执业药师千万别掉这些坑

来源: 21世纪药店/cn21ydb

每年都有一些处方药转成非处方药(OTC),今年也不例外。药店执业药师在审核处方药的同时,不应该暂时“忘记”这些刚刚“处转非”的药品,顾客在购买这些药品的时候,执业药师也应该进行认真的审核。


国家规定,经营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应当配备执业药师。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销售企业,应当配备经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接设置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组织考核合格的业务人员。另外还有一种“双跨药品”,是指根据用法用量和用药人群以及剂型等不同,既可作为处方药又可作为非处方药的药品。


慢病患者选择药品需要指导


执业药师在审核这些刚刚“处转非”的药品时,对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也应该进行审核管理,科学指导用药。


被列入OTC目录的药品,一般都是药监局评估过的风险较低的品种,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但有专家指出,慢性病患者不适合自己私自选择非处方药,因为慢性病有复杂的病理和生理变化,一般需要专业医生对用药进行监控,如果服用某种药一段时间后,病情发生了变化,可能这种药就应该改变剂量或不再适用而需要更换药物,这种情况病人是无法判断的,如果自行购买OTC药品就有可能出问题。对于刚刚处转非的药品,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执业药师对待这类病人时要非常用心。


处方药转OTC,要注意潜在风险


处方药转OTC的程序,主要是企业提出申请,药监局给予审批。一个重要考量指标,是能否提供充分的药品安全性数据和材料。


处方药转为OTC,意味着包括广告行为在内的推广模式都会发生变化,因为处方药和OTC药品刊登(播发)广告的载体和受众都有所区别,其消费人群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这不仅仅是药品生产企业的行为,同时涉及用药安全问题。作为一线员工,执业药师同患者之间是近距离的接触,因此对刚刚“处转非”的药品更应该进行认真审核,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并将禁忌症、注意事项等及时告知患者。


“双跨药品”需要区别对待


笔者在药店一线工作,发现有的药品仅仅因剂型不同,就有处方药与OTC之分,这种品种应该特别重视,予以区别对待。如胃康灵颗粒和胃康灵胶囊成分相同,可是由于剂型不同或者厂家不同,说明书上标示疗效也有所不同,如胃康灵胶囊和葵花药业的胃康灵颗粒均为OTC甲类药物,而其他厂家生产的胃康灵颗粒不是OTC药物,它们的临床适应症也有区别,这个需要执业药师认真对待。


丹皮酚软膏和丹皮酚片两者剂型不同,成分也稍有区别,丹皮酚软膏主要成分为丹皮酚和丁香油,而丹皮酚片主要成分为丹皮酚。丹皮酚软膏为中成药外用药的非处方药,而丹皮酚片是化学药的处方药。两者的功效也截然不同,丹皮酚软膏治疗皮肤疾病和过敏性鼻炎以及防治感冒,而丹皮酚片是抗炎药,用于缓解发热和疼痛等症状。


有一种药是兼具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双重身份的,即“双跨”药。界定“双跨”药的身份主要看其适应症。以阿司匹林为例,它有解热、镇痛、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等适应症,当被用作非处方药时,适应症是解热、镇痛,且用于解热仅限服用3天,用于止痛仅限服用5天;当作为处方药时,适应症是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的治疗,并且可长期服用。


总而言之,药店经营的药品中,剂型不同疗效有区别等这类品种虽不多,但确实存在。所以,药店人在推荐药品时一定要注意,进行对症、科学推荐。


本文作者为执业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