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哪是什么转型?不就是回归本质嘛

来源: 巅峰医药炒作/dianfeng_8168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医药行业这两年确实非常折腾,各种新政策遍地开花不说,而且还没执行细则;比如国务院说医药代表不许有销售任务,那销售指标能有吗?都说医药代表要备案,怎么备?哪里备?如何查?都没人知道,搞得代表和医院保安大哥都拿捏不准。


就算有细则出来吧,还老是改:深圳刚搞GPO采购不久,就被国家卫计委叫停说不合规;代理商们刚去注册了一堆CSO公司,山西又说不允许药企找CSO来代理销售。总之比《人民的名义》剧情还复杂,就剩几百万医药从业人员在风中凌乱。


不管是外企内企,高层中层还是基层,代理商还是自然人,营销还是研发医学,大家都会猜测医药行业接下来怎么转型?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在哪?怎么样让收入增长超过通货膨胀?


依我看未来的方向很清楚,医药行业不是转型,而是回归本质!


比如说让国内药企压力山大的仿制品一致性评价,这不是什么创新,仿制品跟原研药等效就是基本要求啊。过去几十年我们就没做到过,而且没做到的还尝到了甜头,所以行业就把这个原则彻底给忘了。同样的还有临床试验数据自查,事关人命的东西也大肆造假或者马虎操作,昨天CFDA的公告修订稿和最高法院关于临床试验造假入刑的新解释,不过是让事情回到了它本来该有的样子。


最近北京搞医药分开,医院除了不再卖药赚钱,检查费也跟着降低,改为提高医生诊疗服务费。不仅院长、药剂科和药企都在为失去的部分收入而操心,以前主任医生也突然发现挂号的患者少了一半,原来以前门庭若市不全是因为自己技术高,而且因为价格太实惠。三甲医院和主任们都开始体验到患者外流和处方分流,开始应对社会办医和基层医院的冲击,认真地考虑以患者为中心,这不是本来就该有的现象吗?


医药代表的处境也是一样,福建的詹主任认为医药代表是推高药价的一大原因,最近人民日报评论员(重要性你懂的)也发文说;要把医药代表这个跑偏的职业正过来,不能成为买早点,送大衣的推销员。这既是对医药代表过多过乱的预警,也是对这个职业积极性的期望。这个角度,也是为了让医药营销和医药代表回归本质。


当然医药、医疗和医保问题很多,也不是短期能彻底回归本质的。比如最近很多代理商就摇身一变成为CSO,纷纷深入祖国边陲寻找那些能灵活开票和返税的开发区,做的事还是开票提现,也许就多了几百份不用执行的咨询合作合同。有人认为这样就能基本应对两票制和营改增,其实现在的金税三期工程和大数据反欺诈很容易识别这些并不存在的咨询劳务活动,调看公司咨询劳务的凭证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猫腻。电视剧里那个在别墅了里藏钱的赵处长精心掩盖也没用,披着CSO外衣的咨询公司更不难识破。


如果你相信医药行业的未来就是回归本质,很多复杂的问题就有了简明的回答。


比如医药代表会不会消失,前途在哪里?


现在信息技术那么发达,并不需要现在这么多代表。但是医药代表不会消失,他们会不断提升进化,成为医生的助手和患者的帮手,从卖药到为医患提供临床问题综合的解决方案。听着不靠谱?已经有一些药企开始行动,能适应这种模式的代表未来身价更高,进医院腰杆更硬。


比如处方药外流会如何爆发,机会如何把握?


处方药外流是大趋势,但外流比例和速度还是取决于患者和医保的需求。在公立医院为主题的医疗内,处方外流会局限在门诊的常见病和慢性病以及少数高价自费药品。一切能方便患者并且节省费用的方案都有机会,但是想用带金销售拉动处方外流的方式不久就会遇到院内带金销售同样的麻烦。


比如慢性病管理是不是药企的机会?


慢性病是患者长久的负担,也是政府的巨大担忧,能够缓解问题自然会受到欢迎。但是慢性病关注度和依从性差有很多原因,也不仅是药费、诊疗和知识就能解决。药企能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一两个点切入,通过服务患者来教育市场,长期坚持就能看到效果。如果反过来想借慢性病管理的名义卖药,也很容易被发现并且前功尽弃。


类似的医药新问题还有很多,抛开云山雾罩的表象,抓住短期内以医保控费为核心,长期以患者最大获益为宗旨,很多难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精彩尽在“阅读原文”,欢迎进入巅峰医药视频招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