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医护人员一味倚赖医疗设备、药物和技术去诊治、护理患者,对社会心理因素常常忽略。“对症下药”被大多数人理解为只是用药物治疗疾病。患者本人也只重视药物治疗,甚至依赖“新药”、“贵药”,而忽视心理治疗。
据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周浩本教授介绍:
在他收治的患者中,由于癌症的折磨,有的病人曾有“轻生”的念头,大约有1/2以上的患者存在社会、家庭、心理等方面的困扰。好在经过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科学正规的心理治疗,不少患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有的还奇迹般地治愈。其中,有一位来自河南南阳的60多岁的男患者,肺癌晚期,伴有癌性胸水,合并心血管疾病,有的医生劝其放弃治疗,患者因此悲观、绝望,觉得自己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后经心理康复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位患者已健康生存将近5年,目前身体状况仍良好。
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躯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不论是一般的内科疾病,还是外伤疾病,还是癌症,患者治疗预后的好坏、康复的快慢,同他的情绪、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悲观失望,对疾病投降的人,与乐观开朗、勇于同病魔作斗争的人相比,恢复要慢得多,并发症也多,预后也差。由此可见,良好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有利于战胜病魔。
马克思曾说:“一种美好的心境比10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愁。”
精神神经免疫学专家的研究已表明,情绪与心理状态对免疫系统及其抗病能力有明显的影响。心理疗法是治疗许多身心疾病的永不过期的“良药”。因此,医生在治病过程中,既要做到“对症下药”,又要重视心理作用对治疗的影响,充分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应以乐观、愉快的心理状态去配合和调节药物,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文/河南省肿瘤医院研究员 程心超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