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论文汇编】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专家共识(2017)

来源: 维阿堂药业/xjwatyy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0709(2017)02-0189-02


1.范围

本《共识》规定了皮肤瘙痒症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与调护。本《共识》适用于皮肤瘙痒症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与调护。本《共识》适合中医皮肤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中医科、中医外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共识》。皮肤瘙痒症(pruritus)是一种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瘙痒”,历代中医文献根据不同皮损及发病部位有不同名称,如“痒风”“阴痒”等,现统称之为风瘙痒。《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遍身瘙痒,并无疥疮,搔之不止”。


3.临床表现

皮肤阵发性瘙痒,痒无定处或局限于身体某些部位,以阴部、肛门周围、头皮、小腿较为常见。无原发皮损,反复搔抓可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皮损,甚至继发感染引起毛囊炎、疖、淋巴结炎等。易反复发作。有发于秋末冬季,因寒冷干燥诱发;亦有发于夏季,因潮湿多汗诱发。全身性瘙痒症包括老年性瘙痒症、冬季瘙痒症、夏季瘙痒症等。局限性瘙痒包括肛门瘙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等。


4.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根据皮肤瘙痒,无原发皮损,常见抓痕、血痂等继发皮损诊断。严重程度可根据瘙痒评分、继发抓痕条数等进行评分。


5.鉴别诊断

5.1疥疮

疥疮好发于指缝、大腿内侧、阴囊等皮肤薄嫩皱褶处,皮损有丘疱疹、小水疱、隧道等,检查可见疥虫或虫卵。

5.2虱病

虱病可有全身瘙痒,但是主要在头部及阴部,检查可找到虫卵或成虫,有传染性。

5.3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皮损以苔藓样变为特点,好发于颈项、肘部等摩擦部位,剧烈瘙痒。根据好发部位、皮损特点可鉴别。


6.辨证分型

6.1风热血热证

皮肤瘙痒,遇热或饮酒后加重,搔破后血痕累累;伴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6.2湿热内蕴证

瘙痒不止,抓破后渗液结痂;或外阴肛周皮肤潮湿瘙痒;伴口干口苦,胸胁胀满,纳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6.3血虚风燥证

以老年人多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瘙痒,血痕累累,伴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7.治疗

7.1 中医治疗原则

以祛风止痒为原则,应根据患者体质、皮损特点、自觉症状、舌脉,辨证选用中药或中成药内服、外用。

7.2  分证论治

7.2.1.1风热血热证

治法:清热疏风,凉血止痒。主方:消风散(《外科正宗》)加减,常用药物:荆芥、防风、苦参、浮萍、生地黄、当归、牡丹皮、知母、蝉蜕、生甘草。

7.2.1.2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常用药物:龙胆草、苦参、苍术、生地黄、黄芩、栀子、车前草、白鲜皮、地肤子、生甘草。

7.2.1.3血虚风燥证

治法:养血平肝,祛风止痒。主方:当归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生地黄、当归、黄芪、天冬、麦冬、鸡血藤、首乌藤、刺蒺藜、黄芩、生甘草。

7.3中成药治疗

防风通圣颗粒:解表通里,清热解毒。适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用法:口服。肤痒颗粒:祛风活血,除湿止痒。适用于风热证。用法:开水冲服。

疗癣卡西甫丸:清除碱性异常粘液质,燥湿,止痒。适用于湿热内蕴证。用法:口服。

金蝉止痒胶囊:清热解毒,燥湿止痒。适用于湿热内蕴证。用法:口服。润燥止痒胶囊: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风燥证。用法:口服。2周为一疗程。乌蛇止痒丸:养血祛风,燥湿止痒。适用于血虚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所致。用法:口服。

7.4药物外治疗法

7.4.1溶液

皮损搔抓后渗液结痂、局部潮湿瘙痒,常用苦参、茵陈、马齿苋、蒲公英、地丁、黄柏、蛇床子等药物煎汤外洗,可选用复方黄柏液涂剂、皮肤康洗液等。皮损干燥瘙痒,肥厚、苔藓样变,常用大皂角、苍术、杏仁、桃仁、当归、地肤子、白鲜皮等药物煎汤外洗。

7.4.2洗剂

适用于各型皮肤瘙痒症,如甘霖洗剂、川百止痒洗剂等。

7.4.3霜剂

适用于皮损干燥瘙痒,可选用羌月乳膏、肤舒止痒膏等。

7.4.4软膏

适用于皮损干燥瘙痒,甚至肥厚、苔藓样变。可选用青鹏软膏、冰黄肤乐软膏、丹皮酚软膏、除湿止痒软膏等。

7.5非药物治疗

7.5.1药浴

各型瘙痒症,可用淀粉浴或中药药浴、熏蒸、熏洗,如苦参片、白鲜皮、百部、蛇床子、地肤子、地骨皮、花椒等煎汤;水温37℃~40℃每周2-3次。

7.5.2针灸

适用于各型瘙痒症患者。常规皮肤消毒后用一次性毫针根据辨证选取不同穴位。

7.5.3刺络拔罐

适用于局部瘙痒剧烈的瘙痒症患者。方法:选定治疗部位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先用梅花针、三棱针快速点刺局部,以皮肤红润稍有渗血为好。将火罐迅速拔在刺血部位,火罐吸着后,留置时精心观察出血多少决定拔罐的时间。血少可时间稍长,血多即刻取罐。一般每次留罐10分钟。起罐后,用消毒纱布擦净血迹,每次吸出的血不可太多。


8.预防与调护

皮肤瘙痒症的容易诊断,但是治疗关键在于寻找病因,去除诱因。如果病程反复者,需要进一步做相关的检查,除外糖尿病、肝肾疾病等引起的皮肤瘙痒。外阴肛周的瘙痒也要注意真菌、寄生虫的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病,有利于本病的缓解和痊愈。此外,注意保湿润肤,忌强碱性皂液清洁,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等,贴身穿纯棉内衣,忌食辛辣发物,还要调畅情志,避免劳累。


参考文献

1.瘙痒炎症性皮肤病的相关递质与抗组胺药应用•专家共识.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191-193.

2.议研究进展,聚诊疗共识——瘙痒炎症性皮肤病的相关递质与抗组胺药应用•专家研讨会.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193-195.

3.李元文,孙占学,王京军,张丰川.辨证应用中成药治疗皮肤病.中华中医药学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

4.梁瑞,范瑞强.中医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研究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2:2493-2495

5.章快芳,蔡妙娜,李洁思,等.汕头市潮阳区金浦镇农村居民麻风病、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5,3:250-253

6.刘翠杰,黄懿,王溪涛,陈明玉,刘洪普,邹佳楠,黄军丽.渤海驻岛部队皮肤病调查分析.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2:84-85

7.Webster GF. Common skin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Clin Cornerstone,2001,4:39-44

8.沈柱,刘玉峰.瘙痒发生与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07:56-58

9.廖万清,朱宇.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现状.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06:555-557

10.邓小元.皮肤源性瘙痒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医药科学,2012,03:42-43

11.刘苏俊,许爱娥.皮肤源性瘙痒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01:21-23




温馨提示】:与您共同成长,让我们一起踏上付出之路,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直接转发给朋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