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领取干货▲
一些大型的海外制药企业表示在中国市场遭遇巨大的价格压力,呼吁中国放宽进口限制、加快审批流程。
健康研究公司QuintilesIMS表示,中国是2016年全球第二大的制药市场,销售额达到1167亿美元。
然而,许多国外药企纷纷表示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有所放缓,甚至出现不同程度下滑。默克表示,其第一季度销售额下滑了3%。葛兰素史克称其“成熟”产品第一季度销售额下降5%,部分原因是其药物Zeffix的销售在中国遭遇“滑铁卢”。而去年,由于“药物降价等医疗改革”,该药物销售下降了12%。阿斯利康表示,今年在中国市场的第一季度销售增长7%,而2016年为10%,2015年为15%。赛诺菲表示2016年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9%,仅为2015年的一半。
随着时间推移,海外公司此前的一些优质品牌药物开始失去专利保护,很多时候这些药物价格是类似仿制药品的3-5倍。关键是,2011年后,随着公共医疗保险的出台,这个市场开始缩水。由于要走政府审批监管流程,价格也大幅跳水。医疗保险几近覆盖了重点药物成本的80%。公共医疗保险的普及,让政府在制定价格政策方面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中国医保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表示:“过去,不同的公司可能享受特殊地位。如果你有非专利药物,就有空间来定价。但现在没有这种情况。”
去年,北京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禁止国营医院增加其分销药物的价格,而国营医院占据了中国药品80%以上的销售份额。那些资金不足的医院则以政策为由,买入低于各省定价的药物,以此弥补收入亏损。
今年2月,中国将130种新的化合物增加到了原本含1200种药物的医疗报销药物名单中。品牌药物相对中国仿制药来说,更容易上榜这份名单。但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要列入到名单里面,价格方面的压力随之而来。中国国务院提出,只有在“不高于原产国价格或中国同等水平国家价格”的情况下,才能批准新药。中国卫生部也表示今年将针对45种专利药物降价进行谈判。”GSK、阿斯利康等纷纷降低药物价格。
去年,大多数跨国公司的销售额都超过了中国市场的整体销售额,但价值增长仅为1%。只要公司们开始讲希望寄托在加快新药审批的相关草案和规定上。目前在中国,这个过程耗时可能会比欧美时间长5年之久。
海外药企们希望,在走审批程序之前,不要将海外药品的要求定在一个更高的要求标准上。同时指出,中产阶级可能希望获得最具创新力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