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学系列讲座—疣类疾病

来源: 医药科普/yiyaokepu
点击上方“医药科普” 可以订阅哦!

疣类疾病

主讲:宋云琦教授
皮肤科学系列讲座

疣--猴

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的良性传染性上皮肿瘤。包括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

病因

本病---肝失濡养,血枯生燥,经气外发于肌肤,复遭风毒之邪而致血瘀,肌肤不润而生枯筋箭。西医认为寻常疣、跖疣、扁平疣、尖锐湿疣都由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所引起

1.直接接触传染

2.外伤   

3.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是感染的重要原因

寻常疣

[临床表现】

1.本病皮损特点

最初为一个针头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

呈半球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色灰黄或枯黄或灰褐色,

体积逐渐增大呈乳状增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瘊。

后因身体接种而数目逐渐增多。

2.本病好发于手背、手指,也可见于头面部。

3.病程慢性,有自然消退。以青少年发病多见。

寻常疣的西医治疗

本病以局部治疗为主:

①用刮匙刮除;

②5-氟尿嘧啶或肽丁胺软膏外涂,2次/日;

③中药鸦胆子去壳捣碎外敷,以护创膏固定,隔日1次;

④C02激光烧灼或液氮冷冻治疗。

跖(Zhi)疣

指发生于足跖部的寻常疣。好发部位 足跖外伤、摩擦、受压部位多见,亦可见于手掌(掌疣)或指(趾)间。发生于受压与摩擦部位时可有疼痛感和压痛,足部多汗者易生本病。

诊断:根据发生于(掌)跖部位的淡黄色角质斑块、表面粗糙、中央稍凹、刮除表面角质层可见出血点和角质软芯以及触压痛等特点,可以确诊。应与 胼胝(bianzhi)鉴别,胼胝表现为足跖受压摩擦部位蜡黄色角质斑片,中央略增厚,皮纹清楚,边缘不明显无明显压痛。

扁平疣

1.皮损特点 为米粒到黄豆大小扁平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硬,淡褐色或正常皮色,数目较多,常密集,偶可沿抓痕呈条状排列。

2.好发部位 颜面、手背、前臂等处。病程慢性,可在数周或数月后突然消失,也可持续多年不愈。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

扁平疣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1、热毒蕴结证

皮疹淡红,数目多,口干不欲饮,身热,大便不畅,尿黄;舌红,苔白或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马齿苋合剂加减:  

2、热蕴络瘀证

程较长,皮疹黄褐或暗红,可有烦热;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缓。治宜清热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扁平疣的西医治疗

(1)抗病毒药物:

①病毒唑:0.2-0. 4g,每日3次;

②聚肌胞:2mg肌注,隔日1次;

③干扰素:人脐血干扰素2ml肌注,每日1次, 7-10天为1个疗程,

④板蓝根注射液2-4ml肌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⑤柴胡注射液   2ml肌注,每日1次。

(2)免疫疗法:

①左旋咪唑:50 -150mg/d,分次口服,服3天停1 天,连用3个月;

②转移因子:皮下注射,每次1支,每周2次,3周为1个疗程。

(3)局部用药:可选用肽丁胺或5-氟尿嘧啶软膏外涂,2次/日。后者面部慎用,因用后易遗留色素沉着。0. 1%维A酸酯(软膏)外涂亦有效。

散在皮疹可用中药鸦胆子仁油 外涂患处,每天1次。皮疹少时,可采用激光磨削或液氮冷冻治疗。中草药:木贼、香附、板蓝根、山豆根各30 g,煎水后趁热洗患部;或用上述成分制咸粉末敷于患处,每日1次。

中医中药疗法

板蓝根30 g,大青叶30 g,紫草15 g,薏仁30 g,水煎服,每日1次。

尖锐湿疣

是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黏膜良赘生物。房事不节,秽浊不洁,感受秽浊之毒,湿热下注皮肤黏膜而发赘疣。主要经性接触传播,少数患者由污染的日用物品间接传播。

临床表现

损害初起为柔软淡红色小丘疹,逐渐增大增多,表面凹凸不平,湿润柔软,呈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低温干燥的部位皮损呈扁平疣状。

好发部位 龟头、冠状沟、包皮内侧、包皮系带、尿道口及阴茎,肛周与直肠部、大小阴唇、宫颈、阴道、阴道口以及会阴、阴阜、腹股沟等部位。 潜伏期约1-8个月,平均3个月。常无明显自觉症状,

可有轻微瘙痒、白带增多有臭味等表现。

尖锐湿疣的治疗

1.中医治疗

1)湿毒下注证: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2)火毒炽盛证:治宜清火解毒、化浊利湿。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2.西医治疗

1)内用疗法:

可选用干扰素或阿昔洛韦等抗病毒治疗

2)局部治疗:

物理治疗可选用C02激光、高频电刀电灼、液氮冷冻等。药物外用可选用5%  5-氟尿嘧啶软膏或5-氟尿嘧啶注射液;80%-90%三氯醋酸溶液;10%-25 %足叶草酯酊或0.5%足叶草毒素。外用药物治疗较物理治疗的治愈率低、复发率高。

传染性软疣

特征

是皮肤上出现蜡样光泽的珍珠状小丘疹,顶端凹陷,能挤出乳酪样软疣小体。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治疗

用消毒针头或镊子挑、夹破患处,挤出软疣小体,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损害较多时应分批治疗,并注意保护周围皮肤。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病毒所致的以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的传染病。病原体通常为柯萨奇病毒A16型。也可为肠道病毒71型。

存在于人直肠、鼻咽部、手足破裂的水疱液中,可经鼻咽腔或呼吸道分泌物,由人传播而引起小流行。

肠道病毒适合

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临床表现:

1.好发于婴幼儿,潜伏期3-5 d。

2.可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全身症状。

3.咽部、软腭、颊黏膜、舌和齿龈等部位出现直径1-3 mm的水疱,圆形,卵圆形、线形或新月形,常与指趾皮纹平行。壁薄,数目由几个到几十个。周围绕有红晕,水疱破后成糜烂和溃疡。

4.本病一般7—10d自愈,不留痕迹,预后良好。极少复发。

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中医辨证多为脾胃湿热及心经热盛,故治宜清热为主。

病轻   可给予鲜芦根15~30g煎水,分数次服用。

口腔症状严重者给予导赤散:生地20g,木通10g,淡竹叶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可加入佩兰、六一散以利湿邢 。荆防汤也可应用。

预防与调摄

1.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7-10天,至皮损消退为止,以控制流行。上报!

2.对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品、玩具、便器等应消毒处理。

3.密切接触患者的婴幼儿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 5—3ml,以增强预防能力。

流感   手足口病2008年5月2日起均为法定三类传染病


微信:yiyaokepu
微博:@医药科普
动态 | 医药 | 科普 | 健康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