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说再见了,那些物美价廉的普药……

来源: 39医药公社/yiyao-39
点击标题下「39医药公社」可快速关注


 “从当前的趋势来看,普药会越来越少。就是因为不赚钱,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普药,可能过个三五年,等一致性评价筛掉一批企业之后,普药的品种会多一点,但是总量不会太大。”在2017年全国药品交易会(春季)期间,一位行业人士向39健康网如是表示。


近年来,随着药品降价的持续进行,一些效果好、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经典药物在市场上已难觅踪影。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在对我国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调查后发现,短缺的常用药、治疗特殊病的药品数量高达342种。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甚至公开表示,廉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为何既具疗效又有价格优势的普药在市场上偏偏就站不住脚呢?行业人士认为,无利可图是最主要的原因。


药交会现场像垃圾一样被扔掉的药品目录是否就是普药的未来?


原料药垄断,一刀砍掉了药企利润


普药,这个特属于中国药品营销市场上的名词,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据药交会现场一位销售人员介绍,他们认为普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老普药,即已经有好几十年历史,广泛应用于城乡市场的一些中成药和常见西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银翘片等;另一种是新普药,就是十几、二十年前刚上市的时候是新药,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推广和使用,逐渐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利君沙的等。


无论是老普药还是新普药,对于生产企业而言,都需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原料药的供应问题。事实上,药企常常都处在原料药“要么买不到,要么能买到但是死贵死贵”的纠结状态。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10月到2013年5月,“信龙去痱水”的主要原料麝香草酚的价格从275元/公斤涨到8808元/公斤,涨价32倍;地高辛片原料药从2014年9月的7.5万元/公斤逐步上涨至2015年1月时的40万元/公斤,半年上涨5倍。


行业人士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垄断。据了解,一些医药经营公司会与个别独家原料生产厂家联合涨价,导致原料药价格上涨。也有一些原料药生产企业及经营企业,利用《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定“对实行批准文号管理的原料药,生产其制剂必须采用有批准文号的原料药”,利用手中掌握的批准文号资源,肆意提高原料药价格。比如说补铁制剂的原料药硫酸亚铁,全国范围内只有一家企业有批文,之前是10元/公斤,现在卖到了100元/公斤。


近年来,尽管政府有出手整顿垄断乱象,但是仍然无法阻挡原料药价格飙涨。“对于垄断企业来说,政府所谓的‘罚款’跟它所获得的收益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一位行业人士指出。


另外,根据相关规定,低价药无法提升价格,因此当原料药持续涨价,又有几家药企能够坚持生产呢?5月2日,广东省就被曝出上千药品“断供”,其中711个是急抢救、临床必用药和廉价药。当地一家药企的董事长透露,停止供货实属无奈,有些药品的中标价格,现在连买原料的钱都不够,如果持续供货,不仅没利润,还要赔钱。


不赚钱,普药难以进到基层终端


众所周知,以往受“以药养医”模式的制约,利润低薄的普药并不受大医院的欢迎,普药的主要市场在零售药店以及大医院以外的医疗机构。而普药营销又是一个垂直的营销体系,主要通过商业公司以及代理商去嫁接下游的基层网络。随着医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县级商业公司开始转型,迎合国家宏观政策转为基药配送为主的网络布局,从而对普药不再感兴趣。


基药,也就是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


2009年9月,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杠杆的新医改首先在基层推开。根据规定,基层医疗机构只能使用基药,不能使用其他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时,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


“过去乡村诊所是很赚钱的,但是自从国家政策改了之后,原来的利益链就被打破了。”一位医药流通行业人士说,基层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对此很不适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赚钱,比如说私下多采购非基药、普药以外的品种,以此来谋求高利润。


对于零售药店而言,也是如此,高毛利的药品无疑更受欢迎,“但是基药又不能没有,那怎么办呢?只能进了之后再拦截”。


所谓的拦截,是药店为了提升品单价所采取的一种惯用手段,一般分为采购拦截、陈列拦截和销售拦截。当无法实行采购拦截时,就只能依靠后两者——比如说,陈列时将低价格带的产品都请到下面几排,让顾客看不见;店员推荐的时候,只推荐贵药,等等。


这就导致普药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占据大医院以外的二、三类终端市场,直接后果就是,近年来普药整体销售呈现下滑趋势。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普药?


一边是药企不愿意生产,一边是零售药店和乡村诊所不愿意进货,另外可能消费者还未必愿意购买(毕竟现在消费观念变了,人们不再执着于“买便宜的”,反倒更热衷“买贵的”),所以普药还能存活于市场多久呢?


“新普药肯定会继续存在,但是像去疼片这种普药以后肯定会慢慢淘汰。”行业人士表示。


一般来说,普药大多为仿制药,企业间重复生产,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去年9月提供的数据,按照已获批准文号企业数多于20家并且在销批准文号企业数超过20家为筛选条件,包括甲硝唑、葡萄糖、维生素C、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布洛芬、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等在内282个品种被纳入过度重复药品目录


行业人士指出,同一品种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厂家去生产,过度重复容易导致厂家之间低价恶性竞争,于市场和企业都不利。“从去年开始,政府开始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势必会筛掉一部分企业,这对规范普药市场是有好处的。”


另外,对于普药企业而言,一个比较尴尬的现实是,基本药物制度推出后,不少企业面临两难选择:如果进入基本药物制度目录,就会被迫降下价格,导致产品利润率大幅度下降;如果不进入基本药物制度目录,也将失去生存空间。


事实上,很多普药企业为了求生存、谋利润已经在想方设法转型,一般来说有两个套路:一是注重研发,即对原有普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增加附加值;二是“换汤不换药”,通过改变剂型、包装和名称把原来的普药当作新药来销售,价格也变成新药价格,但疗效其实并没有变化。


总而言之,从企业、渠道,再到消费者,几乎在这条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普药想要突围都是困难重重。目前唯有期待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能够更加积极有利,以解救普药于水火。





“亲爱的小伙伴,点击以下二维码便可关注我们。我是39医药,若想提供任何医药行业新闻线索可直接评论区留言,很高兴能认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