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乳腺癌90%治愈的希望
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余之刚
余之刚,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乳腺疾病的诊治和乳腺癌的预防工作。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1篇,累计影响因子达40余分。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妇保分会乳腺学组副组长、中国医生协会乳腺疾病培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余之刚行医的座右铭。他把“德”与“佛”画等号,把“才”与“仙”相比拟。他认为,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德能统帅才,才能辅助德,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称为优秀的医生。
顺理成章继承父母衣钵
余之刚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母亲都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母亲是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者。自幼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他也成为一名“山医人”,毕业后顺理成章做了一名外科医生。
带他入行的是父亲。父亲的职业操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余之刚回忆道,曾经有一名奄奄一息的复合外伤患者,情况十分危急,是父亲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患者家属感激父亲的救命之恩,知道父亲一向不收患者送的礼物,就趁着父亲下班不注意,一路跟随父亲到了家。患者家属进门放下一袋棉花、一袋花生和一瓶香油就跑了。第二天,父亲原封不动地把东西还给患者家属。
在这件事上,家人觉得父亲不通情理。而父亲的一席话却让他印象深刻:“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医生的义务。作为医生,我有什么理由收受患者额外的馈赠?”
几十年后,当余之刚自己也成为一名“大医生”时,他仍谨记父亲当年的言传身教。
建立中国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模型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余之刚并不乐于谈论做了多少台手术,治愈了多少例疑难患者。他想到更多的是,为什么乳腺癌患者这么多?作为医生,他站在了更高的层面,不断致力于乳腺癌筛查和预防。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庆幸的是,乳腺癌如果发现得早,90%可以治愈。”余之刚说。
因此,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通过对35岁以上女性进行一年一次的乳房钼靶检查及乳腺癌检测证实工程,建立了乳腺癌高危人群筛选模型即Gail模型。该模型应用于临床后,乳腺癌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
但由于人种差异和饮食等生活习惯的不同,这套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并不适合中国女性。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来,就缺少地域广泛、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资料,也就无法建立起符合我国人口特征的乳腺癌高危人群筛选模型。余之刚就想开发一套适合我国女性筛查评估模型。
2008年,余之刚所在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牵头,对山东、江苏、河北、天津三省一市的12.6万名妇女进行了筛查。筛查发现受访者乳腺癌发病率达到48/10万,患者确诊时平均年龄为46.8岁。通过对两年内新发病例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乳腺癌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余之刚初步建立了中国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模型。后经进一步优化,有了现在的“乳腺癌高危人群筛选模型建立及化学预防干预的研究”。这是山东省普外专业领域首个卫生部重点项目。
余之刚说:“有了这个模型,只要输入一个人的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个人资料,就能得出一个数值。数值高了,说明患乳腺癌的风险高,这个人就属于高危人群。”社区医生有了这样一个具体客观的筛选工具,就能在居民日常保健时发现乳腺癌高危人群,通过进一步检查,早期确诊,及时治疗,从而降低乳腺癌病死率。
他把语言当做第二把手术刀
在余之刚看来,治病救人的不仅仅只有药物和手术刀,还有语言甚至动作。医生的语言就像一把手术刀,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在乳腺外科这个特殊领域,更是如此。因为这里的医生面对的基本都是女性患者,而女性往往心思比较缜密、内心比较脆弱。
“若是检查结果不是癌,患者马上就轻松地笑了;若是检查确诊是癌或将要失去乳房,她们的心理和生理受到的影响是极大的。”余之刚说:“胃癌、肠癌、肺癌患者会主动谈自己的病情,但唯独乳腺癌属于高度隐私的疾病。她们不愿意敞开心扉跟别人谈起自己的病情。即使有些患者身体疾病治好了,但性格却像变了一个人。他们害怕见到熟人,能躲就躲。”
余之刚还清晰地记得,2004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成立之初时的一位中年患者。余之刚平时叫她G大姐。G大姐以前是一名舞蹈演员,对自己形体格外在意,不幸的是,她发现自己的乳房上长了一个疙瘩,这让她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辗转好几家医院之后,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了余之刚。
通过询问病史,辅助检查,余之刚怀疑G大姐乳房上的肿物是恶性的。庆幸的是,肿物直径不大,根据病情可以选择保乳手术治疗。G大姐听完意见后,说回去跟家人商量一下再作决定。余之刚心想,这位大姐肯定不会再回来了。
意外的是,一周后,G大姐又找到他办理入院手续。安排入院后,余之刚将术前谈话尽量谈得细致些。他还把保乳手术与当时主流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指征、优势劣势逐一分析,让大姐自己作决定。当所有治疗结束后,余志刚和G大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但余之刚心中总有一个疑惑,就问G大姐:“当时为什么放着大医院不选,而选择我们这个刚成立不久的‘年轻’科室?”G大姐回答说:“是您在门诊中的语言和动作打动了我,让我觉得您值得信任。”
抓住“人才”这个立业之本
如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已俨然成为一个具有医、教、研、防四大功能的乳腺疾病治疗中心。但回忆起当初创业的艰辛,余之刚感慨良多。
2004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刚成立时,只有余之刚和一位主治医师。“那时候,我们三点一线的生活就是门诊、病房和手术室,有家却不能回。”余之刚苦笑道。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当初毫不起眼的小科室,从最初的8张床位、每年新收治乳腺癌患者仅30多例,发展到今天的58张床位、每年新收治乳腺癌患者700多例、年手术总量2000多台、年门诊患者1万多人次。
科室的茁壮成长,除了余之刚对患者的真切关爱,更多的要归功于他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
余之刚经常给下级医生强调医生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他时常告诫学生,身为医生,不仅要有先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主动与患者沟通,关注她们的心理状态,解开她们心中的忧虑。
余之刚特别注重医生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他认为,书本知识学得好,并不代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一开始就要帮助年轻医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让他们学会逆向思维,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临床技能方面,除了勤加练习,还要勤于思考。
他告诫年轻医生,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直面辛苦和枯燥。业余时间要多把精力放在用功读书上,不只是本专业的书,还包括相关专业的书。掌握的知识越全面,出问题的概率就越低。
作为一名“大医”,余之刚希望年轻医生继承他从上辈那里继承来的衣钵,并不断地挖掘自我、锤炼医德、发扬光大,在悬壶济世的路上继续开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