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的“人才荒”该怎么解决?

来源: 21世纪药店/cn21ydb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连锁药店选择了差异化的经营策略来应对激烈的竞争,如专科药房、药诊店、DTP药房等。而中医药类的项目,几乎成为药店必备选项,有关数据显示,连锁药店在近10年选择的业态中,中医项目+药店占15.1%,国医馆占9.8%。


但是受到中医药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中医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呈现青黄不接的状态。在3月份举行的“精品中医馆百家论坛”上,有关中医药人才的话题就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焦点之一。


不过,对于业界流传的中医药“人才荒”,在一些中医名家和中医药教育者,甚至企业看来并不是那么难。



“人才荒”是伪命题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力度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红利加上民众对中医药更加认同,包括中医馆在内的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机遇,但也有人有疑虑:现代西医体系让不少公众对中医药的怀疑依然严重、中药材质量问题突出、中医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青黄不接等等,中医药发展依然举步维艰。


广东省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席杨宏志


“无论哪个行业,高端人才永远是缺的,这是一个伪命题,这从‘国医大师’、省级名中医的数量可以看出来”,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席杨宏志对这些问题如此表示,虽然中医药受到一些质疑,但是现在已有180多个国家已经引进、用上中医药服务了,而且现在既有政策扶持,又有中医馆、诊所、中药等发展途径,中医药发展不会艰难,而人才问题可通过师承和医带教的方式解决。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中医保健学院李莉老师也不认可“人才荒”一说,她说,学院开设了中医养生保健等专业,培养从事保健按摩师、康复理疗师、药膳制作师、亚健康调理师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虽然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法直接成为医生,但是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依然有很多年轻人愿意来学习中医药保健技术。据了解,为了适应市场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学院还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开办了“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广州市鹤年堂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扶元堂医疗产业集团、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中医门诊部等都是该学院的合作单位。


而在广州正气堂中医茶疗商学院执行院长张永锋看来,人才并不缺乏,缺的是思路的转变,他说,正气堂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是人才合作单位,专业人才的输送完全没问题,业界说的人才缺口换一个角度也是可以解决的,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正气堂健康管理的岗位有名员工是非中医专业的研究生,从条件上说是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但他喜欢这个工作,愿意去学习,这个也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吸引人才关键在于价值实现


中医药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药店零售行业,纷纷把中医馆、诊所当成延伸药店服务内涵、挖掘业绩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行业的中医药热,有人担心一窝蜂涌进来会伤害行业发展,有人害怕掉队纷纷布局。


杨宏志认为,包括药店在内的资本投资发展中医馆、诊所等业态的中医药服务,这对行业来说肯定是好事,但关键还是在于“人才培养”。中医药“人才荒”实际上是行业对高水平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迫切表现,虽然现在中医药人才的水平逐步提升,但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在社会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的情况下,需要行业大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对于中医馆、诊所如何吸引到“人才”,杨宏志认为有两大关键点,一是尊重,尊重技术、人才;二是价值,实现医生的价值。如果企业把这些名医、专家请到中医馆来,借助他们的个人品牌来达到“开药”的目的,人才自然会流失。


此外,对于医生如何实现价值,杨宏志也提到了三点建议。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体系,让不同级别的医生有不同的价值体现,比如省级名中医出诊,他的价值该如何体现出来;二是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比如有些机构对医务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只要收入稳定并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吸引人才基本上没有问题;三是提高服务能力。


名医专家的特长是专业技术,不能让他们看病还要帮忙拉客流,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专家去到中医馆、诊所的工作是技术处理、指导团队。


杨宏志特别提到客流这方面,因为医生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方面,因此,中医馆、诊所首先要在引流、品牌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氛围等方面做好服务,为医生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价值实现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吸引名医名家。


对于中医馆发展“中医将毁于药”的顾虑,杨宏志认为,药材的质量不是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在西医上一样存在,而且中医不仅仅是药,还有自然疗法、经络穴位、针灸推拿、食疗等等。



高水平人才重在培养


目前来说,虽然中医药人才荒的问题还没出现,但是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已成为行业的共识。毕竟,中医药人才培养依然任重道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08~2015年,全国中医、中药人员虽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每年新增见习中医师都是徘徊在1万人左右(见附表)。无论是全国卫生机构还是中医机构,在2015年,见习中医师都是呈现减员的状态。


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牵涉到五大方面内容,其中一块就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其中提到,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


3月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指出,选拔造就百名“岐黄学者”、10名左右“中医药首席科学家”,遴选培养近1000名中医药优秀人才、近10000名中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建设一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而让师徒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回归,使传统经典得以学习、传承,并研究行业人才培训创新模式也成为了中医药行业共识。杨宏志认为,师承的模式是非常好的,名医名师带出有本事的徒弟,对行业发展非常有利。而且对于刚毕业的中医生来说,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中医师承就是很好的学术传承模式。


杨宏志说,《中医诊所备案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也将进一步释放中医药资源,有利于行业建立名医堂、名医工作室,快速培养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