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九毒”!是药毒?还是人毒?

来源: 中国药店/zgyd666

 


当我看到下面的朋友圈时,顿时感觉一股“毒流”在身体内涌动……


这有些类似“东邪西毒”的江湖气的宣传不知源于哪个医学指南。认真查看了一下对这种药的说明,“(1)清热作用;(2)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3)复苏及脑保护用;(4) 抗惊厥作用”,却只字未提“预防”作用。

 

倒是不良反应一项中提醒:“有文献报道不当使用本品致体温过低,亦有个别患者引起过敏反应。”仅凭这一点,用来做预防就是有风险的。

 

此外,说明书里还有11项严格的注意事项,认真看说明,真不是“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这么简单安全的预防。

 

可是,小伙伴来做这种宣传,自然有其出处,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看到群伙伴发来这样的图片——


里面图片放大后是这样的


前者是用于未发生脑血管疾病的人的所谓“预防”;后者是没有发生肝病的人的所谓“预防”。无病预防听起来很专业,可是用这种有药理作用的“药”去“预防”未病,叫人不能不想起对健康人最恶毒的一句诅咒:“去!去吃药!再吃一个疗程!”


群里这个小伙伴同样发了一张对这个预防肝病的解释的图片——


真实,判断肝损害要看血清转氨酶(ALT、AST)是否有明显增高,或者检测血清转氨酶、胆红素、γ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磺溴酞钠(BSP)和ICG异常、血清IgG、IgM增加,自身抗体和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和抗红细胞抗体(抗人球蛋白试验)可呈阳性等。

 

药物性肝损害一般符合以下条件时,认为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性较大:用药前无基础病变,用药后出现临床症状或血生化异常,停药后肝损害改善,再次用药后肝损害出现更加迅速和严重。

 

可能有些小伙伴会说,与其到了这个程度不如早些预防。

 

没错!但是,图片中所说的慢病人群所用药物并没有像抗结核一类的药物一样对肝损伤非常严重的药物。其次,如果慢病人群本身在服用药物前肝功能是正常的,按合理剂量合理使用也不可能因服用药物对肝脏造成损伤。另外,如果慢病病人本身已有了肝功能异常,还有很多对肝脏安全的药物可选择。

 

那么,如何预防肝损伤,或者换句话说,到底是什么最容易造成肝的损伤?我们看一下大家熟悉的圈子里的李老师和伏老师的回复——


下面无数小伙伴的点赞我就不截图了,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对肝损伤这个概念很好的诠释。

 

除了李老师和伏老师讲的这些外,药物性肝损伤与所选择的药物相关,要尽量避免使用有肝毒性的药物。还与药物使用过量、使用时间、患者本身的年龄(如老年患者肝肾代谢功能降低)、营养状态(蛋白质缺乏,可使肝内具有保护作用的分子,如谷胱甘肽减少,增加机体对药物肝毒性的易感性)等相关。

 

看到这里,我觉得还是要给这些“毒流”找到一个源头,下面两张图片可以叫源头呈现——


写到这里,突然很想念小时候,端午节洒扫庭院,挂艾枝,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偶尔感冒发热,一碗妈妈牌的姜汤下去,顿时神清气爽……

 

多少年过去了,每次去药店,还是希望买到手里的药有妈妈熬的姜汤一样的温暖和爱,能真的治病!真的解毒!

 

我还是不解,药有毒?还是人有毒?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