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委宣传部与市卫生计生委联合开展了“最美晋中人”之“最美医护”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领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医德高尚、业务过硬、团结正气的医疗队伍,全面提升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助推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全面挺进全省第一方阵。为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我们开设了“最美医护”专栏,向大家讲述发生在医护人员中间、发生在患者身边的动人故事。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榆次区人民医院张明辉——
从“伙夫”到大夫,他用了近8年的时间;但从普通医生到家喻户晓的名医,他用了不到两年。如今,“成名”十多年,从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到现在的榆次区人民医院,他一直都是所在医院里门诊量最大的大夫,也是乡亲们眼中最没架子、也最为患者考虑的大夫。他叫张明辉,是榆次区人民医院中医科的一名普通大夫。
乡亲找他看病 从村里追到城里
2015年11月6日16时,当十多家媒体记者来到榆次区人民医院时,张明辉正在出诊,诊室里挤满了人,诊室门口的椅子上也坐满了候诊的人。说起张明辉,每个人好像都有话想说。
50多岁的田先生因为咽炎、糖尿病来找张明辉开药。“已经吃了几服了,挺管用,准备再开点儿。”田先生说,两年前,85岁的老母亲摔了一跤,造成神经蛛网膜下腔出血,邀请的省市知名专家会诊,并做了手术,医生断言,老太太身体状况不太乐观,顶多再活半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田先生带着老母亲找到了张明辉,准备用中药调理。如今,两年多过去了,老太太依旧健在。田先生说,老母亲40多岁时,就出现了大便不通、胃口不好等毛病,经常是十来天一次,几乎每次都得使用药物。经过张大夫一段时间的调理,老太太的旧日顽疾居然好转了,大便通畅了,胃口也好了。两个多月前,田先生远在北京工作的姐夫突然脑出血,在北京治疗了近一个月,钱没少花,但田先生姐夫的病情也没有起色。在家人的建议下,田先生的姐夫回到晋中,专门找到了张明辉。“已经吃了一个多月的药了,明显精神好了,气色都好了。”田先生说,现在,他们全家人谁要有个头疼脑热的,第一时间肯定是找张医生。“我家是一对双胞胎姑娘,从小身体就不好,现在都15岁了,一直都是找张医生看。”从榆次区北田镇专门赶过来的郭女士说,女儿们一岁多的时候,扁桃体发炎,发烧,附近医院都走遍了,就是高烧不退,到最后找到张医生,孩子的烧才退了。“以前在村里,张医生就没架子,还经常给我们垫付药钱,现在到了城里,还是处处为我们考虑,教我们怎么省钱、怎么少跑弯路。”郭女士说,本来周六张医生会回北田镇卫生院出诊的,可每次回去乡亲们都是排着长队找他看病,她怕看不上,就专门跑城里来了。
榆次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段先志说:“张明辉是2012年年底才考入医院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慕名而来的患者有很多,每周一到周五都是全天门诊,每天的门诊量都有五六十人,是医院里门诊量最多的医生。周六下午、周日上午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去曾供职过的北田镇卫生院出诊,因为他放不下当地的乡亲们”。
励精图治梦成真,仁心仁术济苍生
张丁世是晋中市有名的中医,特别擅长心血管疾病、皮肤病的治疗。他是张明辉的三爷爷,也是他的医学启蒙老师。“多会儿去,三爷爷都在忙着招呼病人,院子里总是排着长队。”张明辉说,每次看到院子里排起的长队、听到人们对爷爷医术的赞美,一种别样的感觉便在张明辉的心中油然而生。“当一名像三爷爷一样的中医” 成为他矢志不移地追求的梦想。
1991年,18岁的张明辉卫校毕业,正好赶上爷爷所在的北田镇卫生院招聘厨师,张明辉欣然应聘了。在烧火做饭之余,为了能多学点儿东西,他每天早晨四五点就起来背书、背方;晚上十一二点还在挑灯研究当天接触到的病例,琢磨咋用药会更有效。即便是做饭的时候,他也会利用烧水、煮饭的空闲时间背会儿书。爷爷出诊,他就坐在旁边,跟着抄方、把脉。
1994年,张明辉考进了山西中医学院的自考班。为凑够3200元的学费,他还开着家里的农用三轮车,卖了近半年时间的大米。
从山西中医学院自考班毕业后,张明辉又自费在山医大二院中医科学习了一年。1998年,张明辉学成回来,正好赶上北田镇卫生院招人。通过考试,张明辉成为北田镇卫生院的一名正式医生。
真正让张明辉的从医经历有了转折的,是1999年年底看过的一个病人,那是一个40多岁、住在偏远山村的白血病女患者。因为放化疗,她的身体特别虚弱,每次出门都大费周折。张明辉得知情况后,就主动提出上门服务。就这样,每次约摸着药吃得差不多了,张明辉就走上十几里的山路去病人家里。没想到,吃了一段时间后,病人气色明显好转,这在周边村镇有了很大的反响,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去卫生院找“小大夫”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张明辉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医。
成名后的张明辉,一心想着怎么才能更好地为父老乡亲们服务。他从来不摆架子,不管多晚,也不管路程有多远,只要有人需要,他就二话不说,上门服务。十多年下来,本镇的、外乡的,甚至还有患者从外省慕名而来,而且很多都是因为看病相识、相知。
因为都是熟面孔,常有患者和张明辉借钱,借50、100、200、300元,都是常事。“借出去,我也不做记录,有时候自己都忘了。”张明辉说,“几年前,就有个老太太,突然跑来说是要还50块钱,我一点儿印象都没有。老人说借了有好几年了,一直没机会,这一次就是专门来还的,还带了自己家种的苹果。”两年前,有个患者因为儿子要结婚,给张明辉打电话要借5000块钱,“结婚那是人生中的大事,人家找咱借,那是看得起咱。”张明辉当下就答应了。
他一心为患者着想,很少考虑自己
北田镇卫生院院长宋海宏说,卫生院总共有十多个大夫,张明辉还在这里上班的时候,他每天的门诊量都在100人次以上,比其他所有大夫的总量还多。他走后,卫生院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门诊量。作为院长,宋海宏心里确实有些不是滋味,但宋海宏认为张明辉是一个特别负责任、讲情义的人。他后来离开了卫生院,但是会利用周末时间专门回来出诊,不为别的,就因为北田百姓需要他。
张明辉几乎每天下午下班后,都会去看望一些重病患者,因为患者的需要就是命令。张明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这样做着,他觉得作为一名大夫应该这样去做,切切实实地为父老乡亲们办点儿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