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为蔷薇科植物欧李(Prunus humilis Bge.)、郁李(P. japonica Thunb.)或长柄扁桃(P. pedunculata 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
前二种习称“小李仁”,后一种习称“大李仁”。主产于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地。夏、秋二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干燥。生用,去皮捣碎用。
性能: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应用:
1肠燥便秘
郁李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作用类似火麻仁而较强,且润中兼可行大肠之气滞。常与火麻仁、柏子仁、杏仁等润肠药同用,用于大肠气滞,肠燥便秘之证,如五仁丸(《世医得效方》)。若治产后肠胃燥热,大便秘滞,可与朴硝、当归、生地配伍,如郁李仁饮(《圣济总录》)。
2水肿胀满及脚气浮肿
本品能利水消肿,可与桑白皮、赤小豆等利水消肿药同用,如郁李仁汤(《圣济总录》)。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
2、《用药法象》:“专治大肠气滞,燥湿润不通。”
3、《本草纲目》:“郁李甘苦而润,其性降,故能下气利水。”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苦杏仁苷、脂肪油、挥发性有机酸、皂苷、植物甾醇等。
2.药理作用:具润滑性缓泻作用。并对实验动物有显著降压作用。
郁李仁为蔷薇科植物郁李、欧李、榆叶梅、长梗扁桃等的种仁。性平,味苦、甘,入脾、大小肠经。润燥,滑肠,下气,利水。治大肠气滞,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燥涩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肿,四肢浮肿,脚气。有润燥滑肠,下气行滞,利水消肿的功效。
性味:辛苦甘,平
①《本经》:"味酸,平。"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④《蜀本草》:"甘酸。"
归经:入脾、大小肠经
①张元素:"入脾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手阳明、手太阳经。"
④《本草新编》:"入肝、胆二经。"
功能主治:
润燥,滑肠,下气,利水。治大肠气滞,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燥涩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肿,四肢浮肿,脚气。有润燥滑肠,下气行滞,利水消肿的功效。
①《本经》:"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
②《药性论》:"治肠中结气,关格不通。"
③《食疗本草》:"破癖气,下四肢水。"
④《日华子本草》:"通泄五脏,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脓,消宿食,下气。"
⑤《珍珠囊》:"破血润燥。"
⑥李杲:"专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
⑦《本草再新》:"行水下气,破血消肿,通关节,治眼长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文献论述:
1.《本草纲目》:郁李仁甘苦而润,其性降,故能下气利水。按《宋史·钱乙传》云,一乳妇因悸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乙曰,煮郁李酒饮之使醉,即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郁李去结,随酒入胆,结去,目则能瞑矣。此盖得肯綮之妙者也。
2.《本草经疏》:郁李仁,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脾虚而湿热客之,则小肠不利,水气泛溢于面目四肢,辛苦能润热结,降下善导癃闭,小便利则水气悉从之而出矣。郁李仁,性专降下,善导大肠燥结,利周身水气,然而下后多令人津液亏损,燥结愈甚,乃治标救急之药。
3.《本草新编》:郁李仁,入肝、胆二经,去头风之痛。又入肺,止鼻渊之流涕。消浮肿,利小便,通关格,破血润燥,又其余技。虽非常施之品,实为解急之需。关膈之症,最难开关,郁李仁善入肝,以调逆气,故能达上下,不可不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