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肠道传染病病原生长繁殖活跃,肠道传染病发病也将进一步增多,成为预防与控制的重点。提醒市民重点注意以下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霍乱
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起病急,剧烈腹泻、呕吐,迅速出现脱水、微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甚至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一般以轻症多见,但严重者或体弱者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好发于夏秋季节。任何年龄均可患此病,但以5岁以下儿童为多见,约占病人数的85%-95%。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染症状一般轻微,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亦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在手、足、口、臀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抵抗力。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细菌在食物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而引起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主要以沙门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较为常见,其次为副溶血弧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杆菌等。不同中毒机制的食物中毒其临床表现通常不同,感染型中毒一般主要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通常伴有发热;而毒素型食品中毒除了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还可表现有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等症状,很少有发热症状。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先呈水样便,后转为粘液或脓血便,症状较重者或儿童病例中一部分可发展成中毒性菌痢,危及生命。该病主要通过饮用或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主要感染对象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及成年人。该病在预防上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卫生、不洁食品;喝开水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纳减、厌油、肝区痛、部分病人可伴有黄疸。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水源、蔬菜、食品、手、用具等均易引起本病的暴发、流行。儿童、青少年容易感染本病。
上述肠道传染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在运输、储藏、销售等过程中受到致病菌污染,而被污染的食物未经烧熟煮透或煮熟后又受到污染,同时温度较高又给致病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市民预防的重点为:选择新鲜、干净、保质期内的食品;注意冷藏食品,对食品烧熟煮透;煮熟的食品立即食用,需贮存冷藏时,应生熟分开;储存过的食品食前需彻底加热;保持厨房、食品容器等的清洁卫生;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水;处理及食用食品时需反复清洁双手;此外,发生腹泻症状,应及时就诊。
6月份除做好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外,由于气温高,加上持续降雨造成的高湿,天气闷热,极易发生高温中暑,市民也应做好预防。
高温中暑是一种热平衡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由于人体大量出汗,水分丧失,导致电解质丢失,循环血量减少致使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肌肉疼痛,有的病人可出现高热等症状,严重者如患热射病可发生死亡。一定要重视防暑降温,尤其高温下作业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补充含盐的水分,工作场所要加强通风降温,调整作息时间等。年老体弱多病者要注意房间通风降温,劳逸结合,补充水分和营养等。出行做好防晒,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另外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休息,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但睡眠时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或电风扇下。
长摁二维码可轻松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