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0后到90后,这六代医生们的高考记忆....

来源: 卫生计生文化推广平台/wsjswhtgpt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年,回望高考那段既漫长又短暂,既难眠又苦捱的岁月,回望其中的痛与喜,苦与泪,忧与惧,并由此更深刻地体验,高考所独有的塑造人生、改变命运的力量。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高考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们的高考故事:


40后

1.“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当年的高考题目”—李光昭,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外科主任医师


高考时间:1965年

录取学校: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



李光昭当年的录取通知书


我至今还清晰记得当年的高考题目,语文作文有两个题目任选,第一个是“给越南人民一封信”,是为了鼓舞他们的士气。另外一个是“学习与革命”。政治题目是“一分为二”,还有就是学习了《纪念白求恩》,谈谈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认识。因为一直以来我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高考备考的时候,我并没有专门去复习或是准备,也知道以我的成绩肯定考得上大学。

 


2.“如果考不上大学,就要上山下乡”—许美燕,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原眼科主任、眼科主任医师


高考时间:1965年

录取学校: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


许美燕当年高考的准考证


我是1965年参加高考的,当年我18岁,在填志愿的时候,填了三个,第一个志愿就是中山医的临床医学系。记得1965年7月高考的那天,天气非常好,我是在汕头一中考场考试,因为以往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考试的时候一点都不紧张。我们这一届高考也很特殊,如果考不上大学,就要上山下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即使上了大学,仍有许多学校都停课了,但我们中山医的学习生活依旧是紧张、忙碌,我们也会跟着教授们一起下乡与农民们“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服务贫下中农,为当地村民看病治疗。


50后

“1977年没有冬天,只有充满着希望和憧憬的温暖阳光”—胡顺广,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口腔主任医师


高考时间:1977年

录取学校: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

 

从知青到考生

40年前的夏天,胡顺广还是广东饶平县知青下乡点的一个知青。那年,也是他在农场做工的最后一个夏天。第二年阳春3月,怀揣着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口腔系录取通知书,胡顺广从77届570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首批大学新生。


“感谢这个时代给予这个机会”

记得,我们的考场(联饶中学)有660多名考生,只考上了三人,1个中大,1个中山医,1个是武汉大学。我觉得当时能考上是幸运,而不是自己很厉害,恰恰是我们这些人不甘心沉沦,想着有一天知识有用,所以一直有准备。当风云突变的时候,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当年考上的人后来证明是回报了这个时代,但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这个机会,如果没有邓小平说要恢复高考的话,怎么可能从山沟田野里走出来呢,绝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很幸运。

 

关于高考的记忆,有几个地方是我感受非常深的,第一是要先填志愿,填完再考试,考完了之后如果觉得不好可以再改一下。当时考前我填的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第二志愿是填中山医,第三志愿是填华南理工,那时候叫华南工学院。考完之后我自己估算了一下,平均分大概有87分(100分制),我觉得清华可能是考不上的,于是我就把第一志愿改成中山医学院。

 

考上的人都是有准备的平时坚持不懈学习的人,这点很重要,现在回过头来看,77年高考那些题都是很简单的题,现在的初中生都会做,但是那时候的许多人还真的是都不会做。当知青的时候,我对数学很有兴趣,自认为数理不错,平时会偷偷看像《微积分》之类的书籍,那时候一位中学老师见我对数学感兴趣,就送我十几本老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出版的《数学通报》杂志。拿出来一看,发现全部看不懂,几乎没有一道是看得懂的,那时候如同当头浇下一盆冷水,信心都没了,打击很大。报考时都想放弃理科报文科了。但是平时的学习仍然回报了我:后来在数学考试中出现了加分题,考线性方程,两道题20分,我虽然也有忙中岀错,但也基本上做出来了。当时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大学录取通知书,妈妈帮我缝在内衣口袋里”

 我一直没有接到通知书,而周边镇考上中大、华南理工的知青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那时候去祝贺其他考上的知青,去车站给他们送行,他们都安慰我说不要紧,你考得那么好,通知书很快就会来的。直到1978年三八节那天,领导和所有的女知青都到镇里开会,只有我们男知青没有休息,还要继续下地干活。

 

我现在还记得,当天非常冷,碧绿的秧苗已长得有三四寸长,我挽着裤腿下田泼粪施肥。水很冷,一直冷到骨髓里,上来后腿都没有了知觉。正在那时,有人来通知我到镇里学校领录取通知书,其实之前有人跟我说可能是被某个技术学院录取了,可是我并没有填那个学校啊,不过只要有书读就行,什么学校都行。

 

记得我那时候最后一个志愿填的是武汉钢铁学校炉前专业,就算是烧煤,我也愿意。我从田里上来后跑步去学校,校长跟我说要到县教育局去拿,我换了衣服借了辆单车踩去,七八公里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那叫一个飞奔!拿了录取通知书后发现距离学习报到时间只剩下一个星期了。那时候七天是远远不够的,我还要移交农场的工作、账目,还得办户口、办证明等等,后来就给中山医发了一封很长的电报申请延期一个星期,中山医都受理了。

 

1978年3月22日,我乘着破旧的汽车颠簸了14个小时才到达广州,因为晕车,不敢吃东西和喝水,怕呕吐,到了广州已是晚上九点多,下了车两眼一抹黑,一个认识的人也没有。远远看到有一个接生点,走进一看是中山医的,一男一女两位老师,原来学校为了两名延期报名的学生特意派了车去接,有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学校,很感动。在核对信息时,录取通知书是我妈妈缝在内衣口袋里,拆除缝线时老师还打趣说,今年的学生都怎么了,录取通知书不是妈妈缝就是姐姐缝,还缝的那么严实。



60后

“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金榜题名’的幸福”—温文川,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大内科、呼吸内科主任、内科主任医师


高考时间:1980年

录取学校:苏州医学院


对于高考的记忆,我记得那是人生第一次体会到“金榜题名”的幸福,放榜那天,就在汕头市招生办(现大埔会馆)的外墙上贴着几张大红榜,我在300多个人名中找到了自己名字和录取学校校名,无论用什么样的言语都无法表达当时的兴奋与激动。

 

1980年高考前,一直在市中学生乐团任圆号演奏员的我,并没有像有些同学一样往音乐学院的方向努力,而是在最后一年调到汕头一中冲刺普通高考。怀着对生命、医学的敬畏,和一股内心抑制不住的冲动,我报考了苏州医学院。感谢苏医,苏医是一所正规传统的好学校,勤奋向上的校风影响了我整个职业生涯,不止是受益匪浅这么简单。



70后

“医二代’当上医生与爸妈做同事”—李卓华,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妇产科主任医师


高考时间:1991年 

录取学校: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

 

我是个“医二代”,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眼科医生。从小在医院家属院长大的我,成长的过程似乎都与医学有关。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我们更早感受到医生这份职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内蕴,更深体会到这份医生职业背后汗水、泪水与笑容交织的复杂。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在寻找职业的路上,我选择了穿上和父母一样圣洁的白袍,选择了负上和父母一样救死扶伤的职责。


80后

“清楚自己未来的路,所以报志愿的时候填的全是中医”—纪少丰,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副主任、中医骨伤主治医师


高考时间:2002年

录取学校:湖南中医药大学7年制


从小觉得中医师坐诊很帅,由此与中医结缘。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很果断,清楚自己未来的路,所以填的全是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曾跟随学校志愿者服务队走进大山为村民义诊;大学暑假的时候曾经跟随肝病专家谌宁生在门诊坐诊;看到附属医院哪位中医专家出门诊就蹭课学习一些招法。在研究生期间,我跟随骨伤科名老专家姚共和教授,姚教授专业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影响很大。


90后

“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多少也有点受电视剧的影响”—林欣乾,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师


高考时间:2008年

录取学校:广东医学院(现广东医科大学)


因为高三的大量做题,练习,考试,让整个人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但真正上考场拿到试卷的时候反而冷静下来。很怀念高考前拼搏的日子,也希望在自己未来学习上找回那份感觉。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多少也有点受电视剧的影响,国外检验是归类为病理学科,通过血液体液检查就能了解人体基本状况,第一时间反应异常部位,是医学诊疗的第一步也是最前线。

来源: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