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6月6日是第五个中国房颤日,目前我国约有800万房颤患者,但规范治疗率却相当低。
由于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高血压患者的增多,房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我国房颤患病率为0.77%,即约有800万人罹患房颤,预期未来20年房颤患者数量会翻一倍。
目前我国房颤诊治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与发病率相比,患者的就诊率和规范治疗率相当低。
而出现房颤不加以关注的话,后果很严重哦!下面就跟随我们一起去揭开房颤的真面目吧:
房颤是怎么回事?
房颤的症状?
房颤可分为有症状、无症状和静默型三类。
其中有症状的房颤,常表现为心慌、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等。相比而言,这类患者最容易意识到自己房颤了。
无症状的房颤是指患者没有明显的心慌等症状,但是通过心电图可以发现房颤的存在。这种情况相对而言不容易被发现,高危人群如老年人、高血压患者需要提高防范意识,定期检查心电图。
还有一种静默型房颤,是指既没有明显的症状,呈阵发性房颤发作,通过短程心电图也不能发现的房颤患者。这种情况非常隐匿,较难发现,其实,一次房颤发作就可以导致卒中。
房颤的危害
一些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认为房颤没什么影响,即使确诊后也不坚持治疗,或者在症状缓解后就不再去医院复查、用药。
其实,房颤不仅是独立存在的疾病,它可能会导致一些十分危险的后果,最常见并发症为脑栓塞及心衰。
紊乱的心房内(通常在左心耳)易形成血栓,脱落后阻塞脑血管,导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即脑栓塞,而房颤可使脑栓塞风险增加5-17倍,同时房颤引起脑栓塞面积通常较大,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
房颤引起的脑栓塞,在30天内死亡率高达1/4;存活的患者中,60%残留有永久性肢体瘫痪,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如脱落到外周、内脏血管导致外周或内脏器官急性缺血性坏死。同时房颤能使心房收缩功能消失,心功能下降25%,对于既往有心功能不全患者,房颤易诱发心衰发作,同时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
脑栓塞
心衰
房颤的分类
房颤的治疗
如果房颤是2天内新近发生的,静脉胺碘酮可以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窦性心律的比例不超过2/3。胺碘酮通常需要24小时左右起效。同时胺碘酮对预防房颤发作疗效最好,但是由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长期口服需要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胸片,防止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及肺纤维化等不良反应。
对于急性房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紧急行复律治疗。
对于择期转复患者,复律可能导致左房已经存在的血栓脱落引起系统性栓塞(脑栓塞)。除非紧急复律,对房颤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的患者应服用华法林使INR达到2-3之间后维持至少3周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左房内血栓再进行复律,复律后维持抗凝治疗至少4周。
经静脉射频消融方法在左房内发放射频能量,已经广泛用于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房颤预防。阵发性房颤成功率在90%以上,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成功率在70-80%以上,适合于药物治疗无效,反复发作房颤患者及持续性房颤时间较短者。
对于永久性房颤,很多药物能够延缓房室结传导(称为负性变时作用)而降低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常用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代表药物:美托洛尔)、钙通道拮抗剂(代表药物:维拉帕米)、地高辛。
心率目标值:最好应用动态心电图来评价是否达到心率控制目标!心室率控制满意的标准为静息状态下60~80次/分,中度体力活动时90~110次/分。
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流淤滞,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和系统性栓塞,应特别注意房颤相关卒中风险。血栓栓塞也可能发生在四肢及腹腔脏器。
1.风险评估
目前有两种整合多种危险因素的评分系统用于评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CHADS2评分:
2.口服抗凝药物
(1)华法林
华法林为维生素K拮抗剂,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用药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测以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水平(2到3之间)。相当比例的患者不能使INR水平维持在治疗范围内。多种药物与华法林相互作用影响其代谢,导致其抗凝活性增强,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能使出血风险升高。需要定期来医院监测INR值。
(2)新型抗凝药物
最近,临床上已经开始应用固定剂量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 达比加群),这些药物不需血液监测来评价疗效。但费用较高,目前非医保药物,未广泛应用。
(3)抗凝不耐受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已经用于高血栓栓塞风险而存在抗凝禁忌,或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耐受抗凝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重视房颤,关爱生命!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素材提供:心内科(内一科)孙志军
咨询电话:0317-7195350
编 辑:窦若琳
大 医 精 诚 厚 德 至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