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养肝,夏护心,秋养肺,冬补肾,四季养脾胃”这句养生谚语应该是不少人都熟悉的。
《黄帝内经》云:“夏之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多,万物华实。”即夏天天气渐热,植物生长到了茂盛期。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养生注重养心。中医认为“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
心主神,为神明之用,也就是说心在人的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心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夏季气候炎热要顺应天气的变化,注重保养心脏。
夏火伤心,人的情绪波动大,烦躁不安、心神不宁甚至影响到睡眠,所以夏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因此,在夏季调养情志就要以平和的心气,无郁无怒,要做到“心静自然凉”。
最养心的夏季作息
晨练促进阳气升发,但切记不要起床后立刻锻炼。
午时是指11时~13时,这个时候心经当令,是养心的关键时刻,最好的做法是小睡片刻。午睡能够改善冠脉血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时长大约在15-25分钟之间,最好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心也是很有好处的。
夏季炎热,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的钾元素,以及其他人体微量元素易随汗液流失,夏季常喝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
夏季傍晚可以做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的运动,以放松骨骼肌肉为主,可以促进夜间睡眠。
运动方式推荐缓慢地散步,做扩胸运动,双手上举过头,频率为每分钟10~15次即可。
舒展肢体的运动能够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夏季湿气较重,湿邪最易侵袭人体的脾脏。湿邪困脾,久之易伤心阴。
夜间泡脚配合按摩涌泉穴,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涌泉穴位于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先将双手掌搓热,以右掌按摩左脚涌泉,左掌按摩右脚涌泉。
养心有三法
夏季养心要把握三个原则:清火养心、养阴扶阳、补气补血。
>>>>清火养心
夏季“灭火”要分人群、分类型。
心思过重的女性在夏季多有心火和肝火:
心火导致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舌红等症状。可用竹叶5克泡水代茶饮,平时吃些苦瓜、草莓等降心火的食物,经常按摩少府(握拳后小指按着的手掌处)、少冲(小指内侧,距指甲角0.1寸)穴位。
肝火导致的爱发脾气、头痛、头晕、口苦等症状。可以用菊花5克泡水喝,降火明目,配合按摩太冲(足大趾和二趾间缝隙向上的凹陷处)、行间(足大趾和二趾连接处)。
抽烟喝酒的男性要去肺火、胃火:
肺火导致的咳嗽、咳痰、嗓子疼。要注意清润、化痰,可以多吃白萝卜、雪花梨、莲藕、百合、枇杷等,每天按摩鱼际、少商(拇指外侧,距指甲角0.1寸)两个穴位。
胃火导致的脸上长痘、口气重、便秘等问题。要多吃绿豆、苦瓜、苦菜、黄瓜、西瓜、冬瓜、薏米,平时按摩内庭(足二趾和三趾连接处)、厉兑(足二趾外侧,距指甲角0.1寸)两个穴位。
老年人脏器功能下降,容易有肾火和肺火:
肾火导致的五心烦热、头晕、腰酸耳鸣等症状。可吃黑木耳、枸杞、桑葚等滋阴之品,平时按摩太溪(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涌泉(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二穴。
肺火导致的干咳、便秘。可用冰糖、银耳、雪花梨一起煮水喝。
年轻人夏季爱喝冰饮料、吃高热量食物,多有肺火和脾胃火:
要注意健脾利湿,多喝绿豆汤,也可用竹叶或荷叶3克泡水喝。
>>>>养阴扶阳
夏季,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宜顺时而养,养护体内阳气。
但夏季不能一味养阳,因为临床上单纯的“阳虚”或“阴虚”很少,多见阴阳两虚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故而应“养阴扶阳”。
心阳虚就会出现心慌、气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发白,舌淡胖苔白滑,脉弱无力。
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表现为五心(即胸心、两手心、两足心)烦热、咽干失眠、心慌心跳、舌红、脉细数等症状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
饮食以滋阴润燥的食物及水果为主,如怀山药、芝麻、鸭肉、荸荠、甘蔗等,平时可以用百合、沙参等滋阴润肺的中药材泡水、熬粥或煲汤。
如果有阳虚的症状,如怕冷、腰酸腰冷痛、头昏耳鸣等,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来滋阴补阳,且不上火。
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表现为五心(即胸心、两手心、两足心)烦热、咽干失眠、心慌心跳、舌红、脉细数等症状。心阴虚则是指心阴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而出现的病症。因为血属阴,心阴虚可造成部分心血虚的症状。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饮食调养应多吃养心阴之品,如西洋参3克、麦冬3—5克、桂圆肉5—10个泡水喝,或吃冰糖大枣小米粥,或吃百合藕粉和银耳莲子羹。
夏季昼长夜短,阳气充盛,阴气不足。因此夏季的睡眠时间也要做一定的调整,就寝时间为晚上10:00~11:00,早晨起床时间为5:30~6:30为宜。
>>>>补气补血
夏季闷热潮湿,动不动就大汗淋漓。
心气虚指心脏功能减弱,表现为心慌心跳、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并有出汗。
“卫气属阳,行于脉外”,人体的卫气如同卫士守护着我们的体表,卫气虚就会导致“卫表失固”。
中医认为“气随汗脱”,汗出得越多,卫气流失就越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夏季养生要注重补气。
常用的补气食物如小米、粳米、莜麦、扁豆、胡萝卜、香菇、豆腐、马铃薯、红薯、牛肉、兔肉、猪肚、鸡肉、鸡蛋、鲢鱼、黄鱼等。
气虚比较明显的,如出现精神不振、气短懒言、乏力。夏天尤其应该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可用人参(2—3克)、西洋参(3—5克)泡水饮,或服生脉饮(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口服液,补气旺神。
夏天出汗过多时要补充盐分,在清淡饮食的基础上,佐以少量咸菜,可以增进食欲。
每天按摩脾腧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和足三里穴(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可改善气虚。
此外,养心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保持平和心态。保持笑口常开,恬淡虚无,不仅有利于改善血管功能,还能协调人体各脏器,保你健康度过炎炎夏日。
来源:生命时报 编辑:杨萌
推荐阅读
江西省中医院微信当天挂号及缴费功能已经上线~!
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号,绑定你的就诊卡,就可以随时随地挂号、缴费、查询!
有任何意见及建议欢迎在后台及文章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