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荐4个方剂治疗淋巴肿瘤

来源: 瑞福堂药店A/aikegongsi

根据中医“寒者热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虚者补之”的治疗法则,结合临床类型予以辨证施治。古代医家对阴疽(类似恶性淋巴瘤)的治法曾主张温阳开结,反对妄行清解,同时要保护胃气。
1、寒痰凝滞型
主证:此证初起,颈项耳上肿核,不痛不痒,皮色不变,坚硬如石,不伴发热,形寒怕冷,神倦乏力,面苍少华。脉沉细,苔白。
辨证:寒痰凝滞,毒结肿核。
治则:温化寒凝,化痰解毒。
汤药:阳和汤加减:熟地20g,麻黄10g,白芥子10g,肉桂4g,炮姜5g,生甘草10g,鹿角胶10g,皂角刺9g,天南星9g,夏枯草12g,另加小金丹内服。
按语:阴疽之寒痰凝滞,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清朝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论及“患之不通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故以麻黄温开腠理;肉桂、炮姜温化寒凝;熟地、鹿角胶温养精血;白芥子、皂角刺、天南星温化寒痰;夏枯草佐以散结消肿。

2、气郁痰结型
主证:胸闷不舒,两胁作胀,脘腹结瘤,颈腋及腹股沟等处结核累累,皮下硬结,神疲乏力。脉沉弦或弦滑,舌质淡红苔白,或舌有瘀点。
辨证:气郁痰结,石疽恶核。
治则:舒肝解郁,化痰散结。
汤药:舒肝溃坚汤加减:夏枯草12g,僵蚕12g,香附9g,石决明9g,当归6g,白芍6g,青皮6g,柴胡6 g,川芎6g,红花3g,姜黄3g,穿山甲6g,生甘草3g。灯心为引,水煎服。可加海藻、贝母、黄药子、猫爪草。
按语:香附、青皮、柴胡、姜黄舒肝解郁;夏枯草、石决明平肝软坚;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川芎、红花活血化瘀;僵蚕、穿山甲软坚散结;生甘草调和诸药。

3、血燥风热型
主证:口干烦躁,发热,恶热,皮肤瘙痒,血虚内燥,毒热内盛,大便燥结,尿黄量少,皮肤红斑、硬结。脉沉细而数或细弦,舌质红,苔白黄。
辨证:血虚内燥,风热瘀毒。
治则:养血润燥,疏风解毒。
汤药:清肝芦荟丸加减:生地15g,当归15g,白芍10g,川芎10g,黄连5g,青皮6g,蛤粉15g,昆布10g,牙皂6g,芦荟10g,天花粉15g,沙参20g,女贞子15g,丹皮10g,牛蒡子10g,干蟾皮10g。
按语: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补血;天花粉、沙参、女贞子生津润燥;蛤粉、昆布、牙皂、干蟾皮化痰散结;青皮、芦荟、丹皮清肝凉血;黄连、牛蒡子清热解毒。

4、肝肾阴虚,气血双亏型
主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腰酸腿软,神疲乏力,纳少胃呆、形体消瘦,多处淋巴结肿大。脉细数而弱,舌质红或淡红,薄白苔。
辨证:气血耗伤,肝肾阴虚。
治则:补气养血,滋补肝肾。
汤药:和荣散加减: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香附、桔梗、陈皮各6g,人参、炙甘草、海蛤粉、昆布、贝母各30g,升麻、红花各9g。以夏枯草500g煎汤,加蜜200g收膏,合上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g,白汤送下。滋补肝肾的药。可加黄精、枸杞子、鳖甲。
按语: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物补血;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君子益气;香附、陈皮理气;红花活血;蛤粉、昆布、贝母、夏枯草化痰散结;桔梗、升麻升阳。
随证加减:发热:低热加白薇、青蒿、地骨皮、银柴胡;高热:用寒水石及紫雪散、牛黄清热散等。盗汗:煅龙骨、牡蛎、浮小麦、山茱萸、五倍子、六味地黄丸等。皮痒:秦艽、白藓皮、地肤子、苦参、丹参、赤芍、乌梢蛇、干蟾皮、全蝎等。肝脾肿大:用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三棱、莪术等。贫血:加何首乌、生黄芪、阿胶、鹿角胶、紫河车、枸杞子、大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