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新举措 内蒙古首家医共体“试水”

来源: 内蒙古医药圈/nmgyiyaoquan

“前两天,因为咳嗽,我到西小召卫生院就诊,医生把胸片传送到前旗大医院,仅用半个多小时,大医院专家传回诊断结果,让输几天液,现在已经好多了。以前我们去旗里看病,连检查带住院,不方便不说,开销还大。”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居民王老根高兴地说,王老根成为了该旗建成的全区首家医疗服务共同体的受益者。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乌拉特前旗以创新运行机制为核心,首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并于2016年11月组建了旗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简称医共体)。做法是以旗人民医院为龙头、20家苏木镇卫生院联合组建旗域医共体,此举最大程度地整合了卫生资源,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0%。



医共体制度的实施给基层卫生院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过去基层卫生院无法看的病,现在能看了。诊查手段比过去增多了,服务能力提高了,通过网络和旗医院专家共同指导、探索治疗方案,如此一来,患者愿意留在基层看病了,从而使基层卫生院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呈递增趋势,初步形成了“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在旗内、康复治疗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

县域“医共体”是什么?

当前,病人无序就诊,小病到大医院,名医看小病,患者外转现象严重,不仅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医疗报销问题也困扰群众,患者“看病难,看病贵” 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 医共体”通过“整合县乡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实行新农合基金对县域医共体按参合人头指标总额预算”等综合改革。促进分级诊疗,提高县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减少住院病人外流,使群众就近得到优质服务,以减少患者的家庭负担。

实施“医共体”改革有哪些好处?

(一)实施医共体建设,形成分级诊疗新秩序

通过明确县乡村医疗机构各自功能,一般常见病在乡镇卫生院诊治,轻度疑难复杂或急性期的常见病,由县级医院派专家现场指导乡镇卫生院就地治疗,难以诊治的,转往县级医院诊治。



远程会诊

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双向转诊,在县级医院已完成难度较大的诊治,并且病情平稳后,转回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派原经治医生跟踪病人至乡镇卫生院,指导后续诊治工作。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转来的病人,县级医院优先安排入院。这样,县、乡、村三级联动,使群众就近能看得上病。

(二)医保基金总额预算,撬动形成服务新模式

通过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算,倒逼县域医共体内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减少病人外出,降低基金支出。县级牵头医院提高“治大病”能力,卫生院提升“看小病”的水平,使群众就近能看得好病。病人外出减少,降低了医疗成本,使群众看病少花钱。

县域内医疗机构改变了服务方式,从‘逐利’转为‘节约’,从过去以收治疾病、增加医疗收入为主,转变为强化居民健康管理,通过医疗与预防深度融合,减少疾病发生,让群众少生病或不生病。

这样,由大医院“牵手”基层医疗机构,打造新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县乡村医疗机构形成了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让群众就近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病少花钱、少生病或不生病。医院得发展、群众得实惠、医保基金有保障。

【范例】小医院也可做大手术

11月9日上午,在天长市(县级市)汊涧镇中心卫生院,72岁的刘庆美老人很安心地躺在病床上,“开始想去大医院,一问押金都要4万,在这里住了一个月,花了不到2千,手术也是有专家指导。”老人家的女儿陈玉珍告诉记者。作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4个示范县(市)之一,天长市组建了三个医疗服务共同体,汊涧镇卫生院是天长市人民医院医共体的成员之一,医共体内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结对帮扶等,患者负担大大减轻,医务人员收入提高,2016年10月底县域内就诊率达92.2%。

病人做手术省了一半钱

刘庆美患有下肢静脉曲张,行动不便,家人商量后决定给她做手术,“到大城市的医院打听一下,押金就要4万,我妈说要回来做。”陈玉珍现居扬州,开始她不理解,但打听了一下后,同意了,“都说这里态度好,医术也好,有专家指导。”“老人年纪大了,有心脏病,手术有风险。”汊涧镇卫生院院长兼外科主任孙友和告诉记者,他向所在的医共体牵头单位天长市人民医院发出远程会诊的申请,专家会诊后,建议双腿分两次手术,并且在手术中,一直有麻醉专家远程指导。最终,两次手术都非常成功,住院一个月,刘庆美花的费用不到2000元。“老人家回来手术,至少省了一半钱。而我们学会了不少东西,以后遇到这类手术我们心里也有底了。”孙友告诉记者,自今年5月份,远程会诊室设立后,已有40场手术申请了市医院专家会诊,甚至包括安医一附院专家参与的三方会诊,“我们的医生现在技术提高不少,很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各级医院按比例分报酬

在隔壁病房,77岁的包贵英也正在等待第二天的手术,“是颌下包块,是市医院检查的,我问医生能不能回镇卫生院做手术,医生说可以,随我。”

以前是医院多开药、多检查,医保就能多付钱,从而刺激医院提高医疗费,而在医共体内,医保调整为按人头总额预付,医院少开药少检查,节省下的钱医共体可结余分配。



安徽天长新街镇卫生院院长介绍医共体远程会诊平台

天长市卫计委主任杨辅仁解释:“一个手术,在市医院开,结算后医保要支付4000元,在乡镇开是1500元,节省下的2500元,会转到医共体,最终医共体成员医院按6:3:1分配。”患者在乡镇做手术,同样有专家的指导,所使用药品都在目录内,费用少,报销比例高,花费也大大节省。

医共体内实现技术共享

在医共体内,技术、利益共享,最终让利于患者。在该市,天长市人民医院、天长市中医院以及一家民营医院分别与基层医院结对,组建了三个医共体。



天长市中医院医共体微信交流群

天长市人民医院与21家乡镇卫生院、76家村卫生室结成医共体,医共体内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结对帮扶等,牵头医院医生与基层医生结成“师徒”,对其中3家卫生院每周去指导一次,另18家卫生院每月指导一次,该院院长许长松表示:“医生必须去卫生院,授课,或者指导手术,都要登记‘留痕’。”医共体内,医院之间的帮扶不再仅仅是友好合作,而是责任与义务。杨辅仁解释,该市还在试点医共体内人员、经费、资产统一管理,“大小医院都是一家人。”

患者半年省钱6.38亿

安徽省首创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模式,目前40个试点县覆盖人口2891.5万,占新农合覆盖人数的56.3%。仅今年上半年,试点县住院总费用减少6.38亿元,次均住院费用减少221元,新农合资金支出减少4.02亿元。试点县县外住院病人同比下降;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同比增长。天长、太和等市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评论】医共体:消肿“胖墩医院”

“看病贵”的疑难杂症逐渐得到缓解,“看病难”的沉疴痼疾却仍高烧不退,让稍稍“恢复神志”的芸芸众生,又被“烧得”直犯迷糊。何因?几十年一贯制的“以治疗为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之所致。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更迭,“以治疗为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强大惯性,使得直辖市乃至省会城市的名医院,在患者的拥趸下越来越“肥胖”、越来越“浮肿”,无一例外地长成了“胖墩医院”,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诊治需求中,“胖墩医院”生成了毋庸置疑、不可替代的巨大“正能量”;忧的是,“肥胖”“浮肿”不可避免滋生的种种“负能量”,却让“胖墩医院”体力严重透支,不得不在“痛并快乐着”中蹒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