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必学:半夏之炮制

来源: 中国药店/zgyd666

 

作者:赵尹铭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其性辛温,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有小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认为半夏具有抗肿瘤、镇吐、镇痛、镇静催眠、抗溃疡、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早孕、解毒、抗真菌、抗炎、降眼压以及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与中医学所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功效基本相符,为其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依据。

 


李可为山西名老中医,擅长重用附子、乌头、细辛、生半夏、生南星等“毒药”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等,被中医泰斗邓铁涛誉为“中医的脊梁”。《伤寒论》中半夏用温水淘洗3次,可解其毒,若多次淘洗则力减,李可先生一再强调用生半夏要温开水洗3次,是遵照张仲景的用法,不是他的发明,最反对用制半夏,认为制半夏已经没有治疗作用。另外,他用生半夏必用生姜等量或多于生半夏量。

 

早自《神农本草经》中半夏生品被列为下品,历代本草亦都记载其有毒,且被列入中药 28种剧毒药品之一,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舌、咽喉、眼、胃、肠等多种粘膜的刺激性。导致舌及咽喉刺痛肿胀、失音、眼结膜水肿、呕吐、水泻等副作用,有医家亲自体验,将0.5g生半夏粉入口中,瞬间口麻如针刺,1h后才消失。有学者发表了临床抢救6例因服食生半夏而中毒的报道,有1例患者最后因抢救无效死亡,病例中5例是口服生半夏粉末8~10g,1例是饮用生半夏药酒150mL。因此,诸医皆畏其毒,而不敢用其生品,强调用炮制品。但现代医家用生半夏的不乏其人,还有好多医家自尝、自用生半夏,也得出生半夏要洗后用,入煎剂不会出现任何毒副作用的经验。

 

半夏炮制解毒入药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当时记载为“治半夏”,但没有说明其炮制方法,医圣张仲景最早明确提出了半夏的炮制方法,《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半夏条下记载有“以汤洗数十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伤寒论》中的半夏均以脚注“洗”字来表示半夏的炮制。从汉代以后的医药文献来看,“汤洗”即热水洗,一直是半夏的主要炮制方法而沿用,而水洗即后世所谓水制法,属中药炮制方法之一。

 

《本草经集注》对汤洗有更详尽的阐述:“凡汤酒膏丸散用半夏皆宜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搓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搓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名医别录》:“生令人吐, 熟令人下,汤冼令滑尽。”《雷公炮炙论》首次提出加辅料洗:“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白芥子末四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并指出炮制目的是“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之后随着历代的发展,逐渐演变为现在临床常用的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中国药典收录了生半夏、清半夏(辅料为白矾)、姜半夏(辅料为白矾、生姜)及法半夏(辅料为石灰和甘草)4个品种:

 

生半夏  为原药材经拣净杂质,筛尽灰屑入药的生用饮片,闷润后切片晾干入药者,称半夏片。半夏生用辛烈毒甚,不宜内服,误服微量即可中毒,此外半夏还有对局部黏膜强烈刺激性、肾毒性、妊娠胚胎毒性、致畸作用,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药管理,临床需炮制后使用,故处方中单写半夏者,都指的是经过炮制后的各种制半夏而言,如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等。若需用生半夏入药时,应特别注明。生半夏多供外用,旧时大多研末吹鼻,引涎以治晕厥、小儿惊风或喉痹肿痛;近来多外敷以消痈肿、除瘿瘤、疗癣痒等。

 

清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本品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强,宜用于体弱多痰、寒湿较轻者。

 

姜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本品为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姜半夏毒性已减,性偏温燥,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适用于脾虚痰涎涌盛作呕或寒痰咳逆者。

 

法半夏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无干心,取出;加甘草、石灰液(取甘草20kg,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pH 值为12.0以上,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呈均匀黄色为度,取出,洗净,阴干或低温烘干。每100kg 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该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法半夏燥性较和缓,除可燥湿化痰外,尚有调脾和胃之功,常用于脾虚湿困、痰饮内停之证,取其清痰化饮、理脾和胃之效。

 


此外,尚有一些地方炮制品:

 

仙半夏  又名仙露半夏。为生半夏用甘草、五味子、青陈皮、枳壳、枳实、川芎、沉香等14味中药煎汁浸泡,待药汁吸干,再烘干入药者。仙半夏毒性降低,理气化痰作用增强。

 

青盐半夏  又称盐半夏。为清半夏用青盐水浸拌,晒干入药者。青盐半夏毒性降低,清热化痰作用增强。多用于治疗瘰疬痰核、梅核气等病症,可收消痰散结之功。

 

竹沥半夏  为清半夏用鲜竹沥淋洒拌匀,待竹沥被吸尽,晒干入药者。竹沥半夏清热化痰止咳作用增强。宜用于胃热呕吐,或肺热咳痰、黄稠而黏,或痰热内闭、中风不语等证。

 

苏半夏  又称苏夏。为清半夏再经加生姜、朴硝、甘草、皂角在水中浸泡取出,再用甘草、青盐、党参、川贝等进一步加工,晾干入药。苏半夏降气化痰平喘作用增强,适用于脾胃不和,夜卧不安,或小儿食滞痰阻、咳喘呕逆。另外,还有醋制半夏、胆制半夏等多个品种。

 


在众多的半夏炮制研究中,半夏的刺激性也一直是作为半夏炮制前后毒性比较的一个指标,现在实验研究发现了半夏的刺激性成分为含有特殊晶型的草酸钙针晶,这种成分不能溶于水,但可溶于酸碱溶液,这也是后世半夏炮制的机制。半夏经过炮制后,其钙离子浓度都有所增加,这也可能表明了,经过炮制后,生半夏中所含的草酸钙针晶被不同程度破坏,从而使钙离子游离出来,使该元素含量增加。同时临床治疗发现,消除半夏的毒性后,以半夏做主药的诸方在临床的使用中,其降逆止呕和消痞散结的功效都发生了降低甚至消失。表明半夏中的某些毒性成分也是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

 


半夏与生姜同用,属相畏配伍,中药七情中的“相畏”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半夏畏生姜,即半夏的毒性可以被生姜抑制。此说源于陶弘景,“半夏有毒,用之必须(配)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陶氏此说对后世应用生半夏必须配伍生姜,甚至不敢用生半夏者影响很大。姜制半夏是以中医的相畏、相杀理论为依据,该法实际上是将生姜与半夏配伍的临床经验应用于炮制。半夏经姜制成姜半夏不仅毒性降低,且增加了止呕的功效,与炮制过程中加入生姜有关,生姜具有降逆止呕功效,而干姜无。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当代有些中药饮片厂,在姜半夏的炮制过程中,以干姜代替传统生姜,尽管《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但实验结果表明干姜半夏效果不及(生)姜半夏,说明传统的生姜制半夏还是应该予以重视。

 

但现代研究发现,生姜并不能消除生半夏的刺激性。姜半夏的炮制生产过程中并不仅以生姜汁作辅料,必须加入白矾溶液,而白矾溶液才是破坏刺激性的真正原因。生姜降低刺激性的原因可能是其具有一定的黏膜保护作用,而不是破坏刺激性成分。

 

半夏主要的炮制品种都运用到了白矾,有研究表明,半夏经过8%白矾炮制后,不仅可以消除麻辣刺激性,其水浸出物含量也显著增加。白矾在水中是呈氢氧化铝凝胶状,可吸附有毒的物质。而对于石灰水来说,半夏的毒性成分被认为在碱性溶液中会出现变性、沉淀或吸附而降低其毒性,石灰也由于本身具有解毒作用而能够降低半夏的毒性,还有人认为石灰、明矾可与半夏产生拮抗作用而解毒,其中明矾不仅可解毒,还可防止半夏在浸泡过程中发酵腐败。但这些都没有实验数据和强有力的依据进行说明,对于经过白矾和石灰水炮制后的半夏毒性成分的变化没有相关的研究,对石灰水及明矾解半夏毒的机理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中也尚属空白配伍解毒。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