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来源: 平光制药/pgzhijia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具有引领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通过科技创新发掘中医药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是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依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十三五”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等,为加快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均将中医药科技创新列为发展重点,对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二)科技基础更加坚实

      “十二五”以来,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创新突破不断涌现。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知识库建设初具规模,组织开展了一批名老中医的现代传承研究;对藏象理论、经穴特异性、络病、中药药性、组分配伍等中医药原创理论的科学认识进一步深化;开发了一批中医诊疗及康复设备;中医药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以及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取得积极进展,16类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疗效获得循证依据;突破了一批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和中药材种植关键技术,常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进一步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水平从“单一”走向“整体”;在中药新药发现、制剂、安全性评价等瓶颈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中药新药研制的技术方法不断进步,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显著增强;建立了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了25个各具特色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中医药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4种中药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开展Ⅲ期临床研究,一批中成药正在开展欧盟注册研究,一批中药材品种纳入《美国药典》和《欧盟药典》。尤其是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充分彰显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现代中药产业蓬勃发展,常用中药材生产体系基本建立,过亿元品种从数十个增加到500个,培育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中药工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23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86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从1/5增加到1/3,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加快走向世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模已超过万亿元,并在带动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发展、支撑医改实施等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创新空间更加广阔

       当前,系统复杂科学、大数据、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等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突破了固有思维形态和研究模式,催生中医药研究范式的转变;生物、电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为中医药研究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海内外合作更加广泛,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相融相通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

      与此同时,中医药的传承危机、信任危机仍然存在,中医临床西化、中医药优势弱化等问题凸显,中药材资源保障、中药质量控制等瓶颈制约严重,在天然药物成为新药开发来源的国际新趋势背景下,中药研发及中药标准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创新突破,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 坚持继承创新。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和理论自信,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快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 坚持需求导向。面向重大健康需求,切实解决中医药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中医个体化诊疗技术、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中药产业现代化水平。

3. 坚持开放协同。大力加强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融汇创新要素,汇聚全球智慧,加快中医药研究策略、方法、技术的革新,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关键科学问题的新突破。 

4. 坚持主导发展。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强化中医药技术、产品、服务和标准等方面的主导地位,打造好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导权,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中医传承平台,系统整理、挖掘和传承100位知名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在若干中医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加强传统知识保护,建设1500种中医药基本古籍文献数字与资源信息库,实现开放共享;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网络,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特点的方法学体系。

      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疑难疾病水平和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提升8-10种重大疾病和3-5种疑难病中医药疗效水平,开发一批中医治未病技术并推广应用,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

      提高中药资源保障水平和新药研发能力。攻克一批常用大宗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质量控制的技术难题,培育一批中药材大品种,打造中药材大健康产业链;突破中药新药发现、制剂、安全性评价等瓶颈问题,研发一批创新中药;研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制药装备,促进中药工业绿色智能升级。

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形成不少于50项药典标准和100项行业标准,完成5-10个中成药品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药品注册;建立一批中医药研究中心与联合实验室,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推动民族医药保护、继承与发展。制定一批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法技术标准,建立10-15种民族医临床诊疗方案与指南;建立民族药资源数据库、民族药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等平台,开发一批民族药健康相关产品,促进民族药产业技术进步与核心竞争力提升。

四、重点任务



(一)发展前沿关键技术与创新方法

      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加强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切实促进中医药研究策略的优化和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学上的变革,努力在新的层面认识和理解生命,深入揭示证候、中药方剂等中医药关键问题科学内涵,以思路和方法层面上的创新加快解决好中医药发展的科学问题。

(二)深化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深入开展名老中医传承、古籍文献整理挖掘、传统知识保护和理论创新研究,建立中医传承平台和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数据库与保护体系,传承创新中医药理论,为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1.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

建立行之有效的名老中医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的总结与传承方法,构建中医临证信息采集云平台、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名医师承互动传授平台,提升传承的共享效率与传播速度,培养一批中青年名中医。

2. 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挖掘与数字化

厘清中医药古籍文献的家底,对现存中医药古籍加强保护、修复,对中医药重点古籍以及濒危善本孤本进行整理研究,加强专题文献深度整理挖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中医药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全面提升中医药古籍保护利用能力与数字化水平。

3.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

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数据平台,探索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建立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

4. 中医药基本理论科学内涵研究

充分发挥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科技资源的优势,运用多学科方法,系统梳理中医药科学问题,深入揭示中医药科学内涵,加速新的科学发现,不断夯实中医临床与中药产业发展科学基础。

(三)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水平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领域的优势特色,选择重大疾病、难治性疾病、中医药特色疗法,以提高疗效水平为目标,系统开展临床评价、疗效机制及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能力提升等研究,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服务能力。

(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

      开展中医治未病、康复、仪器、中医药大数据开发及中医药“互联网+”服务技术研究,构建治未病技术体系,探索建立中医风险状态识别和风险预警模型,发展中医康复技术方法和方案,加快中医药仪器与装备研发,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及中医药大数据开发,支撑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1. 中医治未病研究

在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健康状态中医辨识评估、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健康干预等治未病核心环节的关键技术,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的成果,充分利用信息学、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提升中医治未病的能力和水平。

2. 中医康复研究

围绕临床常见的功能障碍,开展中医康复临床研究,形成系列中医康复技术方法和方案,提高中医康复诊疗水平。

3. 中医仪器研发

围绕中医诊断、康复与治疗仪器研发关键技术,加快产品技术创新,构建产品创新体系,研制和推广符合中医特色的数字化仪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

4.中医药大数据开发

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等技术,揭示和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治未病的特点和优势、发现中医个体化诊疗的规律、评价其疗效、完善其理论、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使中医药能够“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促进和推动中医药的全民化。

5.中医药“互联网+”服务技术体系建设

加强深化互联网与中医药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临床诊疗、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监管服务新模式的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升中医药创新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与提质增效。

(五)促进中药资源保障与价值提升

针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产品创制及集成示范应用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打造以中药资源为核心的“大品种、大产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中药材产业全面提质增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加速农民脱贫。

1. 中药资源普查及种质资源保护

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和动态监测为基础,全面提升中药资源信息化水平及种质资源保护能力。强化中药材种质资源的选育评价、科学种植等工作,有效促进中药材质量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2. 中药材种植(养殖)及综合利用研究

针对中药材种植(养殖)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开展中药材品种定向培育、生态种植和药用动物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加强中药材综合利用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药材生产服务技术体系。

3. 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研究

结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发展布局,选择代表性中药(材)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和深度开发,大幅提升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树立中药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加强中药研发技术和产品开发

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整合现代多学科技术方法,重点突破中药新药发现与评价、中药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高端制剂研究、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技术等核心技术瓶颈问题,加快推进中药新药创制、中药大健康产品及中药饮片的研制,为重大新药创制提供源头创新,加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

1. 中药新药发现及评价技术研究

构建源于传统知识与临床实践的中药新药发现与设计技术体系,围绕处方发现、成分辨识、组方优化三个环节,形成具有原创性的中药新药研发模式,发现具有开发前景的成分、组分,为重大新药创制提供源头创新。推动对已上市中药品种进行从临床应用到机制的系统研究, 建立完善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技术规范,并提供科学客观的循证医学证据。

2. 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技术

针对中药安全性研究的特殊需求,突破中药及其注射剂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建立中药毒性物质和致敏物质等相关数据库,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药新药、中药注射剂和中药大品种安全性评价标准等,加强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指导。

3. 中药新药创制及中药大健康产品开发

研发一批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开展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化妆品等大健康产品研发,促进中药大健康产业链的形成。

4. 中药绿色智能制造与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

开展中药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深入开展中药制造过程的精细化、标准化、模块化与系统化研究,加速推进中药绿色智能制造的进程;开展缓控释、靶向、纳米给药系统、新型婴幼儿特色制剂等中药高端制剂的应用推广研究,整体提高中药制剂的国际竞争力。

5. 中药炮制及配方颗粒质量保证

在阐明中药炮制原理的基础上,构建独特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体系;深入挖掘传统特色炮制技术;开展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加强工艺及标准的研制及管理。

(七)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

      实施中医药标准化行动,建立系统完善、适应发展需求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抢占国际标准竞争高地,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推进中医药大科学计划实施,加快名优中成药的国际化注册,促进中医药服务和产品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主流市场,推动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科技合作和应用,打造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1. 中医标准化研究

重点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研制、中医临床技术标准应用评价研究、中医治未病与康复技术标准研制,提高中医临床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保障中医医疗安全与质量,充分发挥中医标准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

2. 中药标准化行动

加强技术方法创新,提升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水平,研究制定一批国际、国内认可的中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动常用大宗中药材以及与国际注册中成药产品密切相关的中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进入《美国药典》和《欧盟药典》。

3. 针灸标准化研究

制修订一批对于针灸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针灸国际化进程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针灸技术应用与器具标准;加快我国针灸标准向ISO、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转换,确保我国在国际针灸标准化竞争中的主导地位。

4. 中药国际注册

加快推进中药大品种作为传统药物或药品在美国、欧盟等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注册,提升中药的国际地位,推进中药优秀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5. 中医国际化

与国外先进研究机构合作,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研究证据循证评价和推荐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中医临床研究实施和临床诊疗指南制定的国际规范,产出一批国际认可的高级别循证证据,制定一批指导临床实践的国际诊疗指南,进一步向国际普及推广中医药,提升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认可度。

6. 中医药“一带一路”

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以“走出去”方式,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以科技为纽带,针对中医药在不同国家的已有基础与文化差异,制定不同推进战略,抓好起点,分类试点,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7. 中医药国际大科学计划

以针灸大科学研究为先导,拿出国际公认的针灸临床疗效的证据,在现代科学语义框架下构建针灸理论;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为重点,制定符合国际诊疗规范与标准的临床疗效证据并进入国际临床用药指南;以标准规范为引领,加快推进中医药产品在美国、欧盟等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注册,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地位。

(八)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

加强民族医药知识和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提升民族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民族医药临床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和康复水平,保障民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升民族医药贡献度和产业竞争力。

1. 民族医药传承保护与理论研究

以继承发展民族医药特色与优势为目标,开展民族医药文献抢救性发掘整理与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民族医药保护与继承。

2. 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提升关键技术

围绕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地方病及常见病的临床特色与优势,开展临床诊疗方案优化、特色诊疗技法整理验证和技术规范制定、特色诊疗器械研发,推动民族医临床医疗规范化与标准化,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3. 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开展民族地区特色民族药品种资源调查、种质资源保存及评价技术、民族药资源再生模式等研究、特有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民族药材在野生和人工栽培等不同环境下的质量与评价方法研究,以及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 民族药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提升

开展民族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技术、民族药医院制剂工艺技术、民族药新药发现及评价技术研究、民族成药大品种上市后再评价、二次开发及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建立民族药创新平台,促进民族药产业技术进步与核心竞争力提升。

(九)构建中医药创新网络与支撑体系    

统筹加强和积极推进国家、部门和地方重点实验室、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等建设,推进科技资源和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建立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协作网络,打造一批中医药临床研究、产业转化的高地,以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中医诊疗防治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药产业发展。

五、政策保障



一)统筹协调,多元投入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协调与决策机制,重点破解创新体系建设中遇到的机制障碍和制度难题。建立中医药科技多元投入渠道,引导地方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多方面的力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二)完善政策,构建体系

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突出强化应用导向,完善符合中医药特色与规律的中药新药审批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临床研究机构能力、水平的提升与管理。构建适应我国卫生与健康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三)人才培养,学科融合

制定有利于引进和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及其它学科领域前沿优秀人才开展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人才政策。尊重中医药学科特点和中医药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知识价值、科研能力、创新成果和应用发展为导向的多元化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健全基于岗位职责和科技绩效评估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鼓励中医药科技人员创业,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遵循中医药研究规律,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

----以上内容转自国家科学技术部,详情可“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