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请随小编一起,来了解感受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乡村医生的感人事迹吧!
“
四十八载从医路
村民健康守护人
”
杨宝森,男,1949年6月出生,从事乡村医生事业48年,曾任三垛柳北村、少游村卫生室室长,2016年7月退休返聘留任。2017年6月10日因病突然辞世,群众自发组织追悼会、亲书悼词,追思这位令人敬佩的乡村好医生。谈到他,村里的老人们都有说不完的话。
他,心存一颗仁心,心中永远装着一些人、一些他自称都是家里人的“亲人”,就连自己病重住院之际,心里都还想着村里一位82岁老太高血压的病情,还想着掏手机打电话去提醒一位老病号不要忘记周二去血透;
他,心存一颗公心,心中永远装着一个家、一个他永远眷念着的大“家”——村卫生室,就连他女儿城里的新家他都无暇光顾,而是以“室”为家,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留给了村民;
他,心存一颗私心,心里永远装着一份事业、一份他所挚爱和痴迷的村医事业,就连自己病入膏肓的时候还对家人、对同事、对乡亲隐瞒着病情,生怕病情被发现而要离开自己深爱的工作岗位。
——“不麻烦,我就是做这个事的。”
这是杨宝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患有高血压的村民王桂仙说,“他经常跟我说,你血压高,平时一定要按时来量量呀,我说那不是太麻烦了呀?他说不麻烦哎,我们就是做这个事的。”一些村民感慨地说:“他要是在家,我们就放心了,村里老人多,谁要是有个头疼脑热、伤风感冒的,只要跟他说一声,心里就觉得踏实了,就什么都不怕了”、“他整天围着我们转,这家去量量血压,那家去问问病情,整天闲不下来,不要说一天工作8小时了,16个小时都有!”、“我们当中有中风、心肌梗塞前兆的,不少人都是杨医生救过来了,他就是我们的‘保护神’!”
——“这些病人都是我的家里人。”
村民吴洋所说,“村里只要有人需要去大医院看病,他都事先帮助联系得好好的,都跟专家说是他的家里人,有时还陪同一起去。” 村民杨宝勤说,“转诊病人到高邮,他经常带人护送到医院,全程陪护病人看病,有时看到病人困难,就自己帮人掏路费,万一检查治疗时间耽搁久了,他还自己掏钱请病人吃顿饭。” “主任呀,这是我们家里的‘亲戚’,你无论如何都要帮帮忙,出出主意把这个病给‘拿’掉呀!”这是他找医院专家时最常说的话。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哪有那么多亲戚呀!他是把身边所有的村民都当家里人了。“我爸爸许多时候对病人比对我们子女还要好,经常夜里东村、西村、秦家的跑上几里路,过去没有车,全靠步行,常常夜里出去天亮回家。”两个女儿至今仍清楚记得小时候的这些事。
——“我这条命就是宝森给救回来的!”
今年77岁的村民李干流着泪说,他10年前突发心梗,夜里家人去喊杨宝森,杨宝森只穿个外套一路小跑着来到他家对他进行抢救。随后的10多年里,杨宝森就成了李干的“家庭医生”。
——“乡里乡亲的,人家找你就是看得起你,信得过你!”
近年来,杨宝森不顾自己年岁渐长,一有病人需要转诊,他还是跟以前一样,主动陪送、忙前忙后。为了方便联系,女儿今年刚刚给他换了部新手机,可是这部手机永远是打给病人比打给家人多一点。每次出门村民的电话都响个不停。二女儿杨红云说,“爸爸最怕别人找不到他,时时刻刻害怕病人电话来的时候接不到”。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保存的都是三垛、高邮各个医院医生的联系号码。现任市卫计委副主任的蒋太生听闻杨宝森去世的消息颇感震惊,他对杨医生印象很深:“之前我在中医院做院长,杨宝森经常跟我联系,帮助协调转诊病人,常常一起陪同病人来检查、治疗。我到卫计委后,他还打过电话给我,我就把现在的徐院长电话给了他,也告知徐院长要继续协助杨老做好预约转诊工作。他,确实是位好医生。”在他的眼里,病人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二女儿杨红云说,“爸爸平时基本上不出远门,就是怕晚上赶不回来,怕村里重病人晚上叫不到人(医生)”。
——“省示范村卫生室如果创不上,我就对不住我这个室长。”
杨宝森原在西村卫生室工作,行政村逐步整合后,他先后任柳北村和少游村卫生室室长。换一个地方,他就多操一份心,为了能给老百姓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他总是想方设法改善村卫生室的面貌。2016年,他所在的少游村卫生室被推荐为省示范创建单位。家里人说:“我们自己家装修也没看见他这么忙,可村卫生室的事情他比谁都上心。”为了筹措改建资金,他四处跑,镇政府、主管部门、村部经常看到他的身影;为了改造卫生室布局,他请教相关建筑专家,自己按照标准画图出样;为了减少开支,他个人出面请村里的漆匠粉刷外墙;为了信息化达标,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他带领同事加班加点,慢慢学、带晚练,硬是花了多于常人数倍的时间完成了居民健康档案、慢病随访信息的电子化录入,在他的努力下,率先在全镇12家卫生室中启用门诊医生工作站,实现门诊诊疗无纸化办公。2016年11月,在他光荣卸任后不久,少游村卫生室终于顺利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负责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高邮市卫计委疾监科科长任德华对杨宝森很是钦佩,他说:“老杨所在的村卫生室医生平均年龄是全镇最大的,但每年工作任务完成都很好,一直不用人操心。省示范村卫生室创建他功不可没,也算完成了他长久以来的夙愿。”
——“他对工作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这是大女儿杨红霞对父亲的评价,杨红霞搬到高邮城区新家已经三年了,小区叫啥、在哪里?杨宝森至今都摸不着头脑。二女儿住在高邮城区也有十多年了,杨宝森也只去过两三次。记得有一次,杨宝森进城陪人看病顺便就拢到女儿家去坐坐。吃了晚饭之后,忽然又是刮风又是下雨,见此情景,杨宝森急得团团转,非要赶回老家去。女儿生气地问:“雨这么大,难道您就不能在城里住上一晚么?!”杨宝森执拗不肯,说:“村里还有个80岁中风的老大娘,半夜要是找医生咋办?”当晚,杨宝森就花80块钱打车回去了,当时他的工资一个月才千把块而已。可是,杨宝森并不糊涂,因为他的心里满满地装着少游村人。从医48年,杨宝森成了一台“活电脑”,村民各家的健康档案都记在他的心里。谁家的小孩该打预防针了,谁家的病人服什么规格的降压药、降糖药,他记的比病人自己还清楚。
——“不是我不想走(退休),而是大伙儿都离不开我。”
2016年,临近退休的那段日子,杨宝森表现的有点焦虑和担忧,家里人说他最忌讳听到的就是“退休”二字,都知道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岗位,知道他怕那些依赖他的乡亲们失望。为此,杨宝森还与他二弟拌过嘴、红过脸。于是杨宝森反复跟镇卫生院请求,能不能让他再多干上一两年。鉴于少游村乡村医生人手不足的现状,杨宝森又被退休返聘了下来,他的脸上又重新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我的病不要对别人讲!”
大女儿杨红霞红着眼眶说起父亲杨宝森病情:“他是一直瞒着我们,不让我们晓得他生病了,今年2月份他发现自己有点咳血,但只跟我们说是支气管的小毛病,我们也一直不知道他竟然得了这个病。要是知道了,说什么也不会让他继续工作了,一定会早点要他去治疗的。”其实,杨宝森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同事们发现他身体不舒服后,多次催促他出去仔细检查一下,可他总是拖延。直到端午节过后,他连续多天发热、身体不适,“偷偷”服的药不顶事,连续五天输液也不见效,身体实在扛不住了,才勉强同意家人送他上城去看病。外出看病前,杨宝森特意嘱咐同事不要跟任何人讲,一定要帮他隐瞒生病的消息,因为他怕大家一旦知道他生病的消息,他就得在家养病,再也回不到乡村医生这个岗位,那些需要他的乡亲们就再也不会找他看病了。
——“我去去就回,‘家里’就拜托给你们,辛苦大家了。”
这是他外出看病时临走嘱咐同事们的一句话。得知自己的病情严重后,他才迫不得已去南京治病。他跟卫生室的同事说:“这次我只去二十来天,‘家里’就辛苦一下你们吧,回来我慰问大家!”到了那时候,杨宝森还在挂念着自己呆了48年的村卫生室,心里还想着回来再去上班。可这一走,他再也没能回到他所热爱的工作岗位。
——“把手机给我吧!”
由于病情严重恶化,杨宝森随即又被转往南京治疗,去的当天已不能下床行走了。第二天,抽过胸水后感觉舒服一点的杨宝森跟家人说:“快把我的手机拿给我吧,今天是星期二,我们村里的小磊又到了血透的时间了,我得赶紧打电话提醒他去呢,一定要提醒他去啊。”他心里念念不忘、放心不下的还是邻里乡亲,在病床上打电话问村卫生室同事有没有病人找他。
——“宝森!你走了,我们生病了怎么办?!”
得知他突然离世的噩耗后,村民们个个嚎啕大哭。全村人感到异常震惊、唏嘘落泪, 许多村民自发地来到他家,以传统的方式向这位心中的好医生叩头道别。村民顾增霞的婆婆、83岁老太长期卧病在床,杨宝森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都要拢她家去看望一下,替老人量量血压、测测心率。杨宝森去世后,老婆婆看着床头还没来得及拿走的血压计,想想就哭:“杨医生走了,我也活不长了。”
——“他走了,我一定要为他守次灵!”
“端午节前还在卫生室为大家看病呢,怎么10天左右的时间,杨医生突然就走了呢。”78岁的少游村村民杨如廷怎么也想不通,曾经答应他为他健康守护的杨宝森竟然走得比他还早。他连夜赶写悼词,自愿代表乡亲在灵堂前诵读,并且坚持凌晨3点为杨宝森守灵到天亮。他逢人就说:“我32岁就得了肝硬化腹水,患病的46年间,杨宝森一叫就到。他一生替人看过上万次病,至少有上千次是替我看的病。是他守护了我的生命。这次,我一定要来守次灵,不能让他走得孤单!”
——“请老杨放心,请村民安心,我们一定继续做好服务!”
村卫生室同事在整理杨宝森遗物的时候不禁泪水涟涟,他办公桌的抽屉里排列的不仅仅是一本本工作记载本,还有几板止疼药。原来,老杨竟背着同事偷偷服药,靠着它一直支撑着病痛的身体,硬是拖着久病的身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直到最后倒下。现任少游村卫生室室长袁金标说:“老杨走了我们心里感觉空落落的,特别特别想念他,老杨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真的是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用在了服务群众身上,作为他的同事,我们一定会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像老杨一样把村民当亲人,努力为大家做好健康服务,告慰杨老在天之灵!
69岁的乡村医生杨宝森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48载的从医奉献,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爱岗敬业,如静静的东平河在流淌、在诉说……熟悉他的乡亲们都知道,20多年前的一次外伤让杨宝森的左臂功能受损,而他凭借右臂的力量支撑,为少游村百姓健康撑起了一片蓝天。
供稿:高邮市卫生计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