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我院呼吸内科迎来了一名“特殊”的病人,患者张某某,16天前因下肢骨折在外院行骨科手术治疗,6月11日夜间突感胸闷、呼吸困难、烦躁,经处理后未见好转甚至有所加重。呼吸内科张梦霖医师接诊病人后发现患者大汗淋漓、呼吸快、心率快、颜面口唇发绀,吸氧下血氧饱和度也仅达到64%(正常值不低于94%),动脉血气提示呼吸衰竭,张梦霖医师首先意识到患者可能是急性肺栓塞。考虑到该病的凶险性,张梦霖医师立即请了ICU急会诊,ICU徐国平副主任、林燕医师查看病人后也高度怀疑患者为急性肺动脉栓塞,第一时间与介入科向勇医师沟通,再次评估患者,这时患者脉搏已触不到,血压也测不出,出现严重休克,在徐国平副主任指导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因为时间就是生命,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就会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就会多一线生的希望。
徐国平与家属进行了病情及搬动风险的沟通,家属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由ICU医护人员陪同,立即安排患者行CTPA(CT肺动脉成像),在医学影像科积极协助下,最短时间为患者完成了CTPA检查并明确为急性肺动脉栓塞,介入科医师向勇随即与患者家属沟通,在取得家属同意后立即实施“肺动脉造影+经导管内置管溶栓术”,术中再次证实了大量血栓栓塞了肺动脉,术后转入ICU病房进行严密的监测及经导管持续溶栓、抗凝治疗。
在ICU全科医护人员及介入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下,经过72h的持续溶栓后患者症状完全好转,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得到纠正,心率由入院时的120-130次/分恢复到60-70次/分,血压正常,不吸氧下呼吸指标也能达到正常人水平(未吸氧状态血氧饱和度94-96%),6月15日再次复查肺动脉造影已未见明显血栓残留,血流正常。现患者已转入呼吸内科病房。该病例是我市首例开展的急性肺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打破了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在我市只能保守治疗的常规。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包括肺血栓栓塞(最常见类型)、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等。肺栓塞(PE)具有很高的漏诊率、误诊率(70%-80%)、致残率、死亡率。
肺栓塞(PE)血栓绝大多数(70%-90%)来自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该患者12天前行下肢骨科手术,既往患有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持续卧床,下肢静脉曲张和卧床增加了下肢DVT发生的机率,本次PE发病系下肢DVT血栓脱落至肺动脉造成栓塞所致。
肺栓塞(PE)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塞面积、发展速度、心肺功能状态、神经体液反应等,可从无症状到休克或猝死!常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率增快、发绀、血压下降、咯血、烦躁不安、惊恐、濒死感、晕厥及休克等。CT肺动脉成像(CTPA)为PE患者的首选检查,肺动脉造影为确诊PE的“金标准”,主要用于介入治疗。血浆D-二聚体主要用于排除PE。
肺栓塞(PE)一般采用常规支持、外周静脉溶栓、抗凝及外科肺动脉血栓清除术等治疗方式,但效果不够理想,死亡率高。随着介入微创技术的发展,经导管介入治疗能使溶栓药物直达血栓处,相比经静脉全身用药有着起效迅速、剂量较小、出血可能性小等优势,同时对于部分病例还可采用经导管抽吸、碎栓等多种方式联合治疗,较大的提高了肺栓塞的治愈率。